“浑水”拼多多

“浑水”拼多多

提及拼多多,喜欢它和不喜欢它的人总是站在颇为极端的对立面。对于这家“新电商”平台来说,最毫无争议的事就是它的身边总会存在种种争议。

聚光灯下,很多人厌恶拼多多,多年来关于其商业模式、引流手段、价值观、服务等多维度的质疑从未减退。

“烂电商”、“ 超级山寨平台”、“流氓”、“ LOW”、“不体面”、“ 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种种标签足以让它在互联网世界声名狼藉。

负面声音之外,同样有很多人喜欢拼多多。

比如在用户端,百亿补贴“真香”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市场竞争维度,拼多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综合电商“猫狗”格局、给市场增加了一份选择性和活力;下沉市场维度,拼多多满足了海量三四线城市消费人群价格敏感性高于其它的刚需。

拼多多这个案例无疑值得深思,它就像一湾“浑水”,以惊人的商业成绩搅动着明面上的争议满满,又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旋涡将自己拉入舆论的口诛笔伐。

在不同的视角当中,拼多多的形象往往南辕北辙,这种“不平衡态”预示了这家平台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争议中发展。

在自我表述里,拼多多将自己定义为“新电商开创者”,致力于将娱乐社交的元素融入电商运营中,通过“社交+电商”的模式,让更多的用户带着乐趣分享实惠,享受全新的共享式购物体验。

可“浑水”日久,这条路能真的走通吗?

一个逻辑:争议源于能力缺位

在传统消费升级思维中,更好的商品、更好的服务是大势所趋,与之相对应的是更高的价格。

可最近几年来,拼多多几乎以一己之力将这种观念挑落马下。

诚然,下沉市场与消费降级的机遇挑战更多要归因于近年来全球经济大环境不佳、国内消费市场高低线城市不均衡、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过去忽略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等。

只是,拼多多的成功太具代表性了,它所取得的商业成绩直接让消费降级观念当道。

事实上,不论是过去马云所鼓吹的消费升级,还是现如今的消费降级,它们都是同一个消费市场的AB面,这背后的一切都是由消费能力与需求决定的。

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大国中,几亿量级的消费升级市场一直活的很好,天猫、京东、盒马们的故事仍然还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同时还有曾被忽视、几亿量级的消费降级市场潜力凸显,这块市场是拼多多、快手们得以壮大的温床,也在持续吸引着其它互联网巨头们涉足抢滩。

可以看出,拼多多所匹配的下沉市场发展模式原本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下沉市场的事实逻辑当中,这类消费群体最为有感的是价格,只要价格足够实惠,其它消费体验都是可以让位的。

这才让拼多多实现了第一波原始积累,用户规模在这种消费需求对等和新一代社交手段与流量红利的加持下实现腾飞。

但满足市场需求从来与对错无关,随着拼多多走向国民平台之路、目标用户群体开始与天猫京东的用户产生交叉,争议的爆点开始出现。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消费升级与降级本就是统一消费市场的AB面,相关用户群体是会动态交集的。

由于持续增长的需要,以及平台向着综合电商的方向拓展,拼多多的用户群体中势必会涌入大量其它电商平台用户,这类被消费升级观念和多快好省洗礼过的受众要求更高。

而且,用户本身随着国内互联网进程的加快,也很容易在消费升级和降级之间浮动。

说的简单点,同一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他可能今天是下沉市场中精打细算的一员,只要够便宜怎么样都行;明天又会追求消费升级,希望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到了后天,价格优势和产品、服务优势他都想要。

在这种情况下,拼多多模式注定会陷入无休止的口水仗。

一方面,发声能力较弱、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基本盘给了拼多多保持现状的底气,只要它能够做到平台商品与体验让人觉着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它的争议都无法伤其根本。

另一方面,拼多多需要更多用户与客单价,它也在不遗余力地吸引高净值用户,可随着这类用户占比越来越高,有要求、爱发声、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他们将会成为拼多多发展之路上的极大变数。

这就形成了拼多多一边火、一边争议越大的现状。因为对于稍微有点消费升级意识的用户来说,拼多多的现状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这些人的消费语境中,即使你真的够便宜,那也不行;一边用你,一边并不影响我骂你、不信任你。因为除了价格之外,吃相、体验、服务、隐私等等同样重要,用商品的劣质、有害、山寨、盗版、服务打折扣来换取低价是可耻而倒退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拼多多目前的争议在根本上源于其能力上的缺位,它未能满足好一部分用户对消费领域多快好省的需求和期望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在产品、售后、服务等基本电商维度上的体验相比于一些竞品来说的确一言难尽,那么因此而换来的价格优势到底是不是一种优势和行业进步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不过当多和省的拼多多VS多贵好快的猫狗电商时,你可以说它们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旗鼓相当,但拼多多到底会在底气上天然不足。无它,说出去不好听罢了。

对于拼多多来说,如何服务好现有规模用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命题。

其中,下沉市场用户可以暂时不在意它的缺点,但迟早会在意;同时,更多有要求的用户非常在意它的不足,这个世界的商业准则和服务精神也非常在意平台在商品和服务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推动着拼多多迈入进退两难的分水岭:若将精力放在品质、服务上,它其实是拿自己不足跟天猫、京东们去比,各项投入又十分巨大,财务表现面临重压;若不变,则舆论和口碑雷声阵阵。

业已在规模上成长为电商巨擘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难以接受它依旧是那个“画风”粗糙、花花绿绿优惠促(套)销(路)堆满屏幕、平台产品难以信任、客服售后一言难尽的拼多多。

随着拼多多的“速度”不再神话、红利消散、增长降速,拼多多的那些永远砍不完的最后一刀、有条件的无理由退货、一言难尽的客服质量等槽点将愈发凸显。

一个可能:成也砍一刀,败也砍一刀

不难看出,争议满身的拼多多有暗面也有亮眼之处,我们无法通过它的部分能力缺位来标签化地推倒拼多多此前所取得的成功,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商业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拼多多是委屈的。

考虑到帮助拼多多坐稳江山地位的流量用户们要么专注于便宜,要么压根没能力为拼多多发声,而一边用着一边骂着的竞品重叠用户以及拒绝使用、弃坑拼多多的人群规模不小,这常导致它在舆论端很吃亏。

拼多多自己也知道这点,它还曾借此自嘲为被黑的最惨的官方。

需要强调的是,舆论态度往往不会、也没有义务理解拼多多的这种委屈,特别是在在互联网领域,它的这种情况很危险。随着增长大于一切的时代成为过去时,舆论反噬和存量竞争势必将加剧用户对拼多多的反感。

以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律师刘宇航起诉拼多多“砍价永远差一刀”、游戏主播直播时号召6万粉丝一起砍一部手机而不得的舆论热潮为例,当砍一刀、砍单这类玩法成了人人喊打的“套路”代名词,依赖这种模式拉新的拼多多将更容易被标签化地认为不值得信任。

可怕的是,在了解完拼多多在砍一刀上有多“浑”之后,这种对于拼多多的不信任感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就像拼多多曾在法庭上自曝过的砍一刀原理那样,“因页面显示百分比位数有限,所以把小数点后有6位数以上的百分比,省略显示为0.9%,砍价页面显示的0.9%不是0.9%,而是0.9996437%”。

这种从数学上合理解释了拼多多砍一刀玩法、却置消费者情感于不顾的表述有让很多人意识到它对于技术玩弄人性手段的熟稔——一般来说,这种“算法人精”总会惹人讨厌。

新环境商业促销手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概率公示、信息透明、后台玩法公开早已成了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就连抽奖都要全流程透明,头部电商拼多多的无限砍一刀的确不该一而再地隐藏在中大奖式的诱惑下。

而这种过时又倒退的玩法是拼多多壮大的利器。

用过拼多多的人一定对此类玩法印象深刻。差0.1元、差0.01元、差10个金币、差1个金币、差0.1个金币、差10个钻石、差1个钻石、差0.1个钻石…不论是常见的拼多多砍一刀,还是所谓的高额返现,想必经历过拼多多套路毒打的用户都对这些词汇十分眼熟。

没错,即便是一名资深网虫、行业大难,你也很难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发觉拼多多到底有多“会玩”,因为在每一次仅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大字下,人性被琢磨的明明白白,“恭喜你,抽中提现一百元”之下,很多人看不见的是旁边几乎看不清的“有机会”。

而随着用户加入拼多多拉人大军,平台会不断地提醒你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近到的都是0.0几个计量单位,而后就是从0.01元到0.01金币即可体现…现金变金币、金币变钻石,再结合提现秘籍、福气满满…

当大家愈发不吃拼多多砍一刀的这一套,平台曾经亮眼用户增长态势自然也就一去不复返。

根据最近的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在该季度创下了上市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长记录,各项用户增长数据也持续放缓。即便大环境不佳和规模体量已成可以对拼多多的这种表现稍加修饰,但拼多多所遭逢的用户信任危机的确是实打实的。

而且这种用户不信任正大有成为新一轮网络文化的趋势。“拼多多的尽头是微积分”、“这你得问拼多多”。

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在增长趋缓的现在,砍一刀事件会不会是拼多多就此失速的开始,若几年后拼多多走下神坛,那么“成也砍一刀,败也砍一刀”的语句可能会是那时回顾拼多多过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个疑惑:创新的成分有多少

从更大的维度来看,拼多多早已在营销模式和价格优势上证明了自己,但因此带来的隐患与问题能否为人所忍受、以及拼多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决定了它最终能走多远。

拼多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市场经济的原理告诉我们,商家追逐利润、用更多利润实现更好的商品与服务是良性循环,有没有可能兼顾便宜的价格、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有,不断地补贴,或者等下一次科技革命到来。

那么一面低价、一面争议繁多的“中间态”能否为人所忍受?当然不行。

百亿农研、为几亿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商品平台是好东西,同时孕育出的假货、低质商品横行现状不是好东西,用更便宜的价格“保真不保新”、“售后打折扣”也不是好东西,品牌商家因此而压缩利润承担损失同样不行。

从长远角度来看,拼多多亟待解决的很多问题一直都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它就永远和创新商业模式无缘,只能算得上一个擅长拿捏人性、长于商业手段的争议平台。

拼多多的创新成分有多少?

从互联网化角度来说,它捏合中国消费市场制造商与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规模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点它是成功的。

可这件事是所有互联网科技巨头们都早已践行过的事,拼多多只能算是手段更加熟稔。

平台构建完成之后,拼多多迟早会从集中规模扩张和补贴拉新到收割利润的阶段,此时得看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能否在巨额补贴之外可持续,且帮助行业参与者实现整体提升。

真正的互联网创新应该是通过技术与规模创新来获得持续收入,同时可以帮助行业内原有企业降低成本、获得增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或更大的让利。

在这一点上,拼多多还未能证明自己。

营收与利润端,拼多多补贴式扩张的步伐还未结束;行业维度,很多品牌商家对于拼多多依旧抱有审慎态度,大量低价品商家借助拼多多可能也很难实现影响力跃升;消费者维度,低价筛选是个难题,低价与质量、服务的平衡标准还很难找到。

当然,拼多多以巨大的人力、技术投入所实现的一些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很多商家、消费者也确实享受到了红利,只是这种红利如果是以一种不可复制、不标准化、明天不知道会怎么样的视角呈现,那么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充满未知性的事。

近来,拼多多进入慢增长、用户溃逃的论调已经出现在很多人的视野。在此过程中,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能够以更加理性的目光看待它,比如成功之外也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理想,算法高明的同时也要建立长远商业模式、利润模式、为用户和员工创造更多价值。

发展至今,拼多多超级平台的身份和一湾浑水的现状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会提供滋生大量问题的土壤。作为获利商业体,吃瓜群众最不应该关心的问题就是它变得有多大,而是它能否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