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姐,您考虑一下,我已经给到最低价格了。本来利润就低,如果再赠送,我们就亏钱了。”

在一家西餐厅,李文正在和该餐厅的老板进行一场“拉锯战”。

作为一家餐饮日用品工厂的区域经销商,他多年来依托地推模式拿下许多餐饮店客户,但是现在却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客户越来越难谈”。

“我之前听成你给的价格是20公斤,但现在说是20斤,重量缩水一半,纸巾花纹选择也不多。”西餐厅老板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她说道:“对比下来,我之前在网上直接找工厂定的性价比高很多。”

这便是李文的难题:M2C即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生产厂家对消费者)模式下,工厂与消费端直接对接,供应链的效率改革潮下,传统的经销商开始失业了。

三大电商和两大短视频平台持续加码下沉市场,M2C作为缩短电商时代边缘化的制造轻工厂与消费者距离的利器,成为农业外的又一必争高地。

3月23日,淘特总裁汪海宣布淘特上线淘特10元店、淘特100,两个频道内的产品,来自1688超级工厂以及淘特合作工厂。

电商在工厂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拼多多将小商品厂家直销的模式玩得风生水起,后起之秀如抖音、快手等新电商也频频出现工厂直播带货的现象,淘特也在工厂端层层加码。

“拼多多想要砍掉中间商,最后它才是最大的中间商。”一位经销商评价。

“很多客户会去淘宝上拿货,但实际淘宝上也是经销商居多,相对来说质量和供应都不稳定。和他们相比,我们可以去店里把产品现场展示,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李文来说,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工厂直销。“现在很多客户也直接在1688上找工厂拿货,线上电商渠道很多,工厂也开始直销。”

据李文介绍,一般来说,在1688上找工厂直接批发,餐饮店需要一次性把货拿完,会占据终端库存。“但如果工厂逐渐零售化,库存问题也将破解,我们更多客户资源将会被分食。”他对这个问题很关注。

理想状态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直销有机会适当提升工厂自身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在供应两端实现双赢。

据数据显示,在产业端淘特已吸引超20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超30万外贸工厂入驻。其中,13个工厂年销售额过10亿,阿里巴巴2022财年Q2财报显示,淘特来自工厂的M2C订单同比增长达到了400%。工厂直营的价值已经被验证。

不过,在时代的转换中,做为核心角色,工厂在变革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01工厂大变革

“一方面,线上销售从图片到直播、导购到游戏互动,过程复杂需要专业化;另一方面,线上销售,订单量不均衡,生产组织能力跟不上,容易拖单,如果多生产容易库存积压。如果订单量大,物流发货管理也跟不上,容易错发、漏发迟发。”一位博主在视频中分享了M2C模式下,工厂自己开网店的难点。

对于工厂来说,传统的分销方法简单许多。

“工厂自己开网店投入很大,人力、精力、费用等等,不可控因素也比较多,而交给经销商来做操作模式要简单点。”某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告诉《商业数据派》,尽管目前工厂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直营店,但在决策之初,大家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担忧。

“就几个企业(客户)就够我活好几年了,这些电商平台我都知道,但是我们没什么文化不会做运营。”一位生产线用品的小工厂老板也表示,在不确定性的挑战下,许多没有运营条件的小工厂不敢“轻举妄动”。

在原有的体系中安稳度日,还是跳出来直面消费市场过复杂的生活?这个问题或许曾困扰一些工厂。

然而,疫情的到来,让许多工厂不得不做出选择。

比如,一些代工生产外贸商品的企业因疫情订单骤减,国内代工工厂也遇到同样的难题。周洁所在的保定绒宝玩具厂也因为疫情原因,代工订单降低,“三年前,我们做了拼多多,去年又开始做淘特了。”

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生活,在生存难题下,也会变得激进,工厂端开启了“思变潮”。

“我们各个渠道都有做,拼多多、天猫、手淘、淘特、1688等。实际上,对于工厂来说,只要平台没有排他协议,我们肯定考虑多个渠道销售。”义乌市港悦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明透露,电商平台在推动M2C模式,也给了工厂很多机会。“原来工厂直销也就10%左右,现在占比已经达到25%至30%。”

“关于M2C这个事情,我们打算全力以赴。运营端会把工作更细分化,流量端做集中规划,我认为今年这件事一定会越做越好。”周洁对工厂直销的前景感到很乐观,这或许是此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痕迹。

一方面需要新订单,另一方面也需要清库存,工厂“电商化”需求已经被激发。但M2C的平台如此多,各个平台对工厂来讲又有什么不同?平台如何留下这批擅长生产而运营乏力的工厂?

02平台抢夺战中的真实世界

抢夺M2C战场,平台们使出浑身解数。

淘特提供托管服务,意味着工厂依旧安心管生产,商品的营销、销售、物流、售后全可以交由淘特处理。据数据估计,与天猫平台相比,淘特的直营模式为工厂店降低了20%—30%的运营成本。实际上,淘工厂和淘特10等都可以看作是全托管模式。

“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发货,后来平台告诉我们可以和云仓合作,快递费更低,发货效率更高,我们也加入这个方式。云仓每天可以发到晚上8点,我们工厂还是做不到的。”王明表示,和淘特合作走云仓发货很省心,一些商品也可以自己发货,这样整合的效率更高。

不过,工厂自营和工厂直营,仅有一字之差,工厂端的感受却千差万别。

“不想做零售了。我们做生产批发的来做零售,一做都是亏钱的。”张亮是一家日用品工厂的老板,在淘工厂直营店有过血泪史。“产品价格是平台说了算,平台要抽掉十一个点的佣金,今年疫情这么严重,很多地方停发了,这都要罚款。”用张亮的话说就是“一单赚五毛,平台罚五块”。

比如,在以淘特10和100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淘特直接与厂商合作,并且商品的标准由淘特制定。淘特运营总经理黄爱珠曾说过,“我们要保证商品品质不输品牌,但价格是工厂价。”

所以,尽管直营模式下,工厂可以减少自营路线的运营烦恼,也没有额外的运营服务成本,但是整体是被平台所束缚,而且终端客户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们附近的老乡同行也在做淘工厂,卖库存还行,卖常规货都是亏钱的。”张亮对电商零售依然心有余悸。

拼多多也曾推出托管助手,是一款在预设时间段和预算范围内对圈定商品自动投放,精准匹配站内流量的广告营销产品。相比阿里的零售全托管服务,拼多多更显著的特点则是聚焦在流量和营销层,更多琐碎的细则需要商家自力更生,这也的确符合拼多多“以量取胜”的风格。

“我们不做淘特,因为做不起来。别人不会下载淘特APP用,没有流量。”某工厂创始人秦吴分享了个人的判断。

“目前感觉,拼多多的流量表现也更好,不过在补贴层面不如淘特活动多。”从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到工厂端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拼多多流量带来的红利。毕竟,在高性价比的小商品领域,拼多多有较深入人心的品牌感知度。

“买电子产品上京东,买小型日用品和一些农家水果蔬菜上拼多多,买衣服上淘宝天猫。”一位网友总结出自己的“购买原则”。

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声音。

保定绒宝玩具厂负责人周洁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去年年底我们发现淘特的流量并不比拼多多少。而且,我觉得淘特比拼多多对商家更友好一些,淘特恶意退款还是比较少。”

除了流量,拼多多也在凭借“低成本”笼络人心。

“拼多多基本上没有佣金(拼多多针对销售额只收0.6%的支付手续费),淘特佣金各方面和拼多多没办法竞争。”秦吴表示:“如果淘特要和拼多多竞争,那他凭什么佣金收的比拼多多高?”

对此,林国也表示赞同:“拼多多的开店成本是低于淘特的。”

秦吴在淘特和拼多多的尝试都无疾而终,最后转向了淘工厂。

一方面,他认为淘工厂依托在淘宝上,流量更好。“我们花了佣金,排名可以在前面,搜索权重也可以提升。”他觉得从流量成本性价比上来说,淘特并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流量较好的拼多多上却没有更好的运营能力加持。

“拼多多,我们没做起来,主要是我们运营没做好。主力还是想在淘工厂,做便宜做不长久,淘系长久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有利润产生,不是一味拼杀价格。”秦吴解释道。

03倒逼轻工业数字化

走出舒适圈,轻工业也需要一场数字化革命。

电商席卷零售各个角落,将靠近消费者的下游端搅得天翻地覆,也正是因为电商搅局影响,越靠近消费者的零售端更早融入数字化大潮,相反,一直处于稳定地带的生产工厂却“落伍”了。

现在,M2C模式,不仅是电商企业的围城之战,也可以倒逼传统轻工业工厂的数字化升级。

与大型制造业更为显著的降本增效需求不同,大部分轻工业工厂尽管规模相对小,产品价格比较低,但是模式简单。通过电商直面消费者后,消费端的快速升级可以推动工厂的生产模式。

此前,上游新闻曾报道了一个案例:雅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入淘特后,不再埋头造车,而是按需生产。

“以前我们纯粹主打低价,加入淘特后,开始对产品品质、特点、性价比方面进行升级。”该公司的工厂电商业务负责人曾表示:“从最初做代工,到现在完全放弃代工,打造自己品牌。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对于工厂来说,直面消费者后:

一是可以在生产端实现“心里有数”的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通过消费者大数据的分析反馈确定哪些商品许多生产,哪些商品可以减量,摒弃了传统批量生产完再分发经销商的模式,减少库存积压的压力。

二是数字化运营能力得到提升,传统轻工厂离消费者很远,对市场感知度并不真切,严重依赖中间商。但上电商平台后,尽管有全托管服务,但是工厂也必须建立一套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雅沁生物工厂有300多名工人,专门围绕电商做产品的就有200余人。

从生产方式和团队构成两方面,电商都可以倒逼工厂数字化升级成现代工厂。

Made In China 曾经成就了中国经济,但贴牌代工无出路。

随着产业链能力的增强和品牌意识觉醒,逐渐撕掉“代工”这一标签,打造品牌才是轻工业更明确的未来。想要打造品牌,就需要改变此前封闭的生产环境,让工厂直面消费者。

据全国工商注册信息,全国共有670万家制造业工厂,但制造业工厂流通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到20%,工厂数字化潜力巨大。这个缺口也是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淘特、拼多多都在不遗余力地下注。

打破发展围城,电商平台和工厂实际上是双向奔赴。

物流版无限游戏: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和安能,谁更值得下注?

物流版无限游戏: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和安能,谁更值得下注?

在这一临界点前,下注此类公司需要留够安全边际。

2018年美团上市之后“无限游戏”成为热门词,说的是O2O产业内的子集——餐饮酒旅团购、网约车、外卖、生鲜电商及社区团购等——没有竞争边界。其实在物流行业,也大致是这么一副光景。

物流的子集包含快递、经济件、零担快运、供应链。其中快递中又有差异性很大的分类,比如电商件和商务间,比如同城、异地和国际快递。但凡稍有野心的玩家,都在向综合物流集团演进,所以你能看到:

即使快递CR6集中度特别高,但仍然有不少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因为这场无限游戏远远未到结束的时候。然后就是并购案此起彼伏,京东物流体系有过包括德邦的4次核心并购,野蛮生长的极兔拿下百世和壹米滴答,顺丰收购嘉里物流等等。

那么时至今日,已经持续低迷了好几年的顺丰、京东物流、通达系、安能等物流板块的相关公司。在这场无限游戏大乱斗之中,是否开始具备下注的价值了呢?

“三通一达”无法享受快递终局的红利

在物流领域,市场上最了解的还是它的子集快递行业,故而本文首先从快递说起。

从2019年开始,三通一达 (中通、韵达、圆通、申通) 加上百世和顺丰,称霸快递行业,合计市占率超80%。2021年,上述快递公司市占率分别为20.6%、17%、15.3%、10.2%、8%和9.7%,这就是所谓终局时刻。

但即使快递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但六大公司的利润却极为稀薄。2021年Q3或年报,除了申通以外的五家公司净利润率在-1.4%-3.3%之间(数据来自wind)。而申通之所以录得19.1%的净利润率,得益于它不把派送计入营收,在营收“缩水”的情况下提升利润率。本质上大家的盈利能力都实属一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对于通达系来说,快递行业门槛低,由于上游电商是爸爸,量比较集中,快递生意可以理解为一门走量和控费的生意。来看看三通一达2021Q4介于1.33元-2.46元之间的单票收入你就懂了。2元钱送一票,你不送总有人送。

其次,行业门槛低还带来一个问题,谁有钱就就能入场,比如李杰的极兔快递。李杰是谁呢,他原先是OPPO苏皖地区总经理及区域销售冠军。2013年被派驻印尼,把OPPO在印尼占有率推到20%,位居第二。

2015年8月创办极兔,很快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快递公司之一。2020年3月正式在国内起网,年内日单量达到2000万单跻身一线。极兔的绝招就是价格战,快递行业的成本价大约1.4元/单,极兔能给到1.2-1.3元/单。

最夸张的是,对义乌拼多多商家的万件大单小件,提供0.8-1.0元/单的价格,到最后连义乌市邮政管理局都看不下去对极兔处以低价倾销处罚。

最后,极兔为什么拼死拼活打价格战进入快递市场?因为快递是成为综合物流集团的跳板,快递终端网点可以为零担 (运送的货不足一车) 业务所复用。同样的,零担的终端网点也可以为快递业务所用,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拨中心和最后1km运输方式。所以你能看到,2016-2017年快递公司和零担货运公司之间的双向渗透,就像美团要去做网约车,滴滴要去做外卖。

所以我们说快递的终局并不是真正的终局,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一般随集中度提升而盈利能力提升的逻辑在快递行业并不适用,成为快递行业的大佬,也只不过是拿到一张竞逐综合物流集团宝座的门票 (见下图) 。

就像在零担快运这个物流的子集,除了顺丰快运处于第一梯队以外,百世和中通处于第二梯队,韵达处于第三梯队,对于极其讲究规模的零担快运行业来说,第一梯队以外的公司都不够看。

在以上背景下,三通一达就感觉比较鸡肋了,因为方向不好判断的情况下,谈估值毫无意义。 至于百世,已经被并购,聊投资意义也不大。

顺丰控股赢了无限游戏丢了盈利能力

物流领域的无限游戏大乱斗,有几类典型玩家: 头部的零担公司、快递公司和电商。

头部零担公司进军快递业务的公司主要有安能物流和德邦物流,两者在零担市场的差异性类似电商行业的阿里和京东,安能的网点是加盟模式,德邦的网点是自营模式。两家公司都在2016年大举进入快递市场,以期拓展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我想最初它俩肯定是踌躇满志的:

论经验,创业团队都是物流领域的老手;

论网络,遍布全国的网点和人力资源不复用做点其他业务都说不过去(你瞧现在单体的烟酒店都会代理个社区团购什么的);

论资金,头部公司那个时间段都具备不错的盈利能力,以安能物流为例,2015-2016年的D/E轮融资筹到3亿美金,主要投资人包括凯雷、高盛和鼎辉。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三五年之后,安能及时止损,斩掉了快递业务,德邦则卖身给了京东物流。

复盘安能和德邦进军快递行业的失败,可能有三个关键点:

1)所处阶段不同。零担快运行业比较的分散,2020年七八家全国性的公司市占率合计6.1%。而快递行业如前所述,2016年前六的市占率就达到64.5%,根据诺维格定律 (Norvig’s Law) ,渗透率超过50%的行业意思就不大了。

2)客户的不同。零担行业主要是散客,而在快递行业除了比较特殊的顺丰,客户大头是电商平台的第三方商户和品牌,与电商爸爸的远近以及协同是个问题。

3)智能化水平不同。快递行业分拨中心的智能化水平是很高的,而在零担快运行业,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大件比小件的分拨难度大很多。更原始的运作方式在成本上容易被降维打击。

反过来看,以上三点对于快递行业来说都不是障碍——零担头部公司的渗透率低,客户分散各凭本事,智能化水平需要更高的研发投入去突破。那么,快递公司进入零担快运行业,除了处于后发的状态,并不存在无法弥补的劣势。

但即使这样,也只有顺丰在零担快运行业完成超越,2020年以收入计,排第一的顺丰207.8亿元,排第二的德邦快递106.5亿元,多了95%。以运量计,排第二的顺丰1015万吨,排第一的安能1025万吨,相差无几。

顺丰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模式创新,更多的基础设施Capex (资本开支) ,还有更多的研发投入。

模式创新。顺丰的零担快运业务是双网运营,其中顺丰快运定位中高端的自营网络,顺心捷达定位腰部及基础客户的加盟网络。安能引以为傲的打败德邦的加盟模式,对双网运营的顺丰不构成优势。后者中高端的自营网络,却兼顾更高的创收能力,根据之前图片里的数据可计算出,顺丰快运每万吨创收为2047万元,而安能每万吨创收为733万元。

Capex。一般零担快运公司和顺丰根本比不了财力,截止21H1顺丰在零担快运领域:共拥有192个转运中心,1600个集配站,场站面积超过390万平,3292条干线,加盟网点12355个,日承载能力23.3万吨。安能2021年上半年添了3000多辆车,购置成本和装载率下降一下就让净利润率变得非常不理想,财力没法比。

研发投入。在零担快运行业,目前分拨中心成本大概在30%左右,主要是人力,谁能先让自己的分拨中心更加智能化,谁在成本上就可能实现降维打击。智能化的前提是研发投入,顺丰2021年投了36.5亿元,安能2021年的专业服务费 (包括IPO费用和研发项目的投资) 为1.3亿元,不再一个量级。

我知道有人要说了,既然顺丰这么牛,那为什么股价也跌的惨不忍睹,从最高124.06到现在的49.06元。

投资一家公司要明白基本的逻辑:公司的基本面是一回事,公司的股价是另外一回事,投资者最核心的命题是定价和设定预期收益率。对于顺丰而言,与三通一达比,基本面的大方向没问题,但估值则要看仔细了:

顺丰的毛利率和净利率21年Q1开始滑坡,假设未来三年维持这个态势,2024年在3152亿元的一致性预期基础上增加20%达到3782亿元,市值也就能给个1437亿元 (收入×1.9%净利率×20倍市盈率) ,即使恢复2020年4.5%的净利率,市值则为3404亿元,无论如何都撑不住21年Q1最高点时6000亿出头的市值。即使相信它的净利率能够回升,也要股价到34.7元时对应的估值时下注,才有能睡安稳觉的胜率。

京东物流的收购驱动力还需验证

如果说顺丰通向综合物流集团的实现路径是内生的 (快递、同城、自营零担快运、其它物流业务) , 京东物流的实现路径则更多依赖收购。

先来看看京东物流的分部收入。

一体化供应链客户 (使用了仓储或存货管理相关服务的客户) 2021年带来710.5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68%,这个拳头产品同比增速为27.7%,能录得这个增速,收购中国物流资产带来很大帮助,其2020年底就拥有65个物流园,超620万平物流资产。但即使如此,此分部的增速仍低于总营收42.7%的同比增速,其它客户是最大的增长动力。

其它客户 (物流和快运等标准化产品服务) 2021年带来336.4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32%,这项业务同比增速为89.5%,远高于总营收的同比增速。增速怎么来的呢?还是并购,京东物流2020年8月完成跨越速运的并购,2021年跨越速运收入113亿元,占这个版块的1/3左右。

而且等到收购德邦股份落地并表,这个版块又能获得接近翻倍的增长 (2021年德邦营收大概在310亿左右) ,到时候营收规模就与一体化供应链业务差不太多了。

我们强调收购是京东物流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并不是说收购这件事本身不好。并购这件事主要看协同效应,若能实现合则两强是最好的,但整合不及预期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具体而言,京东物流的核心是背靠京东电商的前置仓体系,其一点发全国的异地快递没什么优势,更别说异地大件了,这些德邦来做就形成了协同。说个细节,京东的干线之前都是外包的,而德邦有自己的车队,随着货运量的变大自有车队是改善成本的必由之路,这是实实在在的协同。

当然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过去京东物流并购跨越,一二线城市的高端空运保留的比较好,但公路运输只能说是一般化了。

京东物流并购德邦主要的挑战在于降低其履约成本,目前德邦单公斤履约成本大概2.4元,国外DHL这样的巨头单公斤履约成本大概0.5元,成本相差接近5倍。

抛开一些困难,根据WIND一致预期推测京东物流未来三年实现大约25%的平均增长至2100亿元,并假设目前亏损的京东物流能实现2.5%的净利润率,那么其市值大概能达到1600亿港币左右,相对于今天的市场价并不需备特别大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对物流行业做这样的总结,近几年物流板块里的上市公司走势不行,几个核心原因是:快递见顶,2019年CR6的市占率就超过80%;快运行业还未建立起规模优势,至少要到日单量超5万吨,成本能打赢专线;综合物流集团( 最强的综合物流生态是这样的——快递+零担+供应链;同城+国内+国际 )未成或处于雏形无协同效应。所有物流板块内的公司各有各的问题,所以股价走得都不怎么好。

未来,物流行业还将继续进行淘汰,也将产生几家具备国际级服务能力与成本竞争力的公司,这不过是物流规模逐渐扩大与集中过程中的水磨工夫而已。但在这之前,下注此类公司记得留下足够的安全边际。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最近看见一位网友的发文,让人感到诧异。这位网友说:“就因为跟闺蜜说了一句‘想吃炸鸡’,她就直接抱着唯品会新买的空气炸锅来我家了,简直感动。”惊讶地不是这段闺蜜情,而是唯品会竟然还卖空气炸锅这种家电产品?

一直以来唯品会都给人一种,专注于卖衣服、鞋子、美妆这类商品的品牌特卖平台。而且,它上面的大牌既便宜,质量也很好,所以自创立初期,就受到很多对价格和品牌较为敏感的女性群体的喜爱,还一度被人认为是“女性专属”的电商平台。

在这位网友下面,就有人表示没想到唯品会还卖家电,要是知道就在唯品会买这些产品了,现在才发现,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对于网友的疑惑,一位从事电商行业多年的朋友就解释道,其实这么多年的特卖经验下来,唯品会早已深入供应链,且熟知各大品牌的特性。所以它凭借着这些优势,将平台上的性价比做到了极致,受到了大批消费者的喜爱。

然后,为了抓住这些消费的心,唯品会就开始尝试和国内外的众多品牌洽谈,想加入更多品类的商品,来满足他们的购买需求。例如,它发现男性消费潜力巨大后,就开始与300多家男装品牌合作;在看见人们对数码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后,还和小米展开了深度合作,让小米仅仅是在它的超级大牌日活动上,其整体销量就同比猛增了12.5倍。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在以前几乎不怎么在线上销售的产品,也在唯品会爆卖。就拿黄金来说,曾经都是线下售卖为主,但现在却在唯品会上的销量暴涨。据唯品会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黄金饰品的订单数就同比增长近八成。

听完朋友的话后,特意上唯品会看了看,发现它确实变了。主页上的细分化分类,有很多的选择,除了女装、美妆外,还有母婴、男装、家电、食品、宠物等种类。可以说从身上穿的,到吃的用的;从人到宠物,都涵盖了,产品种类十分丰富。

看来,现在的唯品会早已不同于往日了,也的确改变了人们对它曾经是“女性专属”的刻板印象。相信拓展扩大业务范围后的唯品会,也将在生活中更多的地方给予消费者极致的购物体验和品牌性价比。

危机让美妆行业更有意思

危机让美妆行业更有意思

2020年7月30日——8月1日,由Informa Markets、博洛尼亚展览集团(BolognaFiere)及上海百文会展有限公司首度联合主办的华南国际美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作为首个在大湾区举办的美容展会,由于其独特的战略性市场和地理优势,展会吸引了大量的跨境电商和美妆供应链展商参展。

Informa Markets亚洲高级副总裁庞大为(David Bondi)表示,华南国际美博会是英富曼全球美容展版图一个重要的布局。华南国际美博会的价值在于把美妆行业具变革的科技和创新力量,用灵活而多元的方式展示给全球的专业观众,它承担起美业供应链上中下游的一座沟通桥梁的责任和使命。

展会现场除了品牌和供应链之外,我们还发现了像野兽派Little B“LITTLE B BOX”新零售概念体验馆、Future shop未来零售智能店铺等比较具有突破性的美妆实体新零售业态。比如,Little B此次参展以全新概念呈现店内互动,通过一整排的陈列视觉和中小样陈列,让消费者零压力试用,LITTLE B BOX还融合了诸多创新实体新零售的科技互动体验,结合大数据及社交媒体,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这一闭环中感受不一样的体验,以及品牌所要传递的生活艺术之美。

本届华南美博会在跨境电商领域也吸引了很多的展商。华南国际美博会特设E-beauty跨境电商专区,淘宝全球购、Shopee、速卖通、新蛋、亚马逊、Wish在内的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美妆跨境电商输出双向贸易,帮助国内运营商引进国际优秀品牌之外,还可以沟通助力品牌掘进新兴市场。

美妆供应链成为新零售焦点

受到国内化妆品市场新消费升级对传统零售行业洗牌和疫情的双重赢下,供应链成为当下美妆行业的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供应链面临着被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体系也面临着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考验,同时还要能与时俱进帮助行业打通全产业链体系。

C2CC传媒在首届华南美博会上特别设立了以“‘共情’消费——美妆企业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特备论坛活动中,就重点将供应链作为重要的内容作了深度的探讨。广东盈庄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盟在论坛中提到,供应链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代理商压货、折扣及服务团队运维的成本风险,也能够解决零售商极高无效进货比例和成本支出的痛点,扁平化的相互链接,就是美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美妆行业的代理商,广东盈庄近年来通过网供应链服务商方面转型,成功打造了“众妆美库”和“聚美到家”两个分别针对B端和C端的供应链平台,帮助门店减少库存压力的前提下,拿到更优质的货品,快速获取全球的商品资源;同时还能帮助门店建立更加完善的会员体系。

在本届展会上,我们还发现很多供应链企业推出了全新的OBM模式,包括像莹特丽(广州)、彭氏等等,不难发现,OBM作为一个供应链在上游端的一种全新玩法,对于供应链本身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都是需要具有全球化布局的ODM/OEM企业,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品牌孵化能力,在日化企业的产业链上的任意一点为合作企业提供成熟的运作方案。

苏州蓓希颜化妆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姗姗就在采访中提到,OBM并不是所有传统OEM企业都能玩转的一种供应链新模式,它的诞生主要源自于市场对于进口品的需求,跨国大型的OEM企业可以服务好这套体系,但是作为很多国内的OEM企业来说,其优势还是在于生产,涉及品牌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所以还是需要冷静思考对待。

美妆外贸体系挫折与重生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美妆企业和商家的新年商业计划,却催化了“云端”的新机遇。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零售巨头提供的消费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网络零售已基本全面恢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至6月,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在本届华南美博会上,

杭州乔魅美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昌言提到,受到全球疫情和国际政治的影响,很多国内的美妆外贸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受到很大的影响。CHARMACY(乔魅)彩妆目前进入意大利、印度、墨西哥、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市场,但是收到疫情和国际政治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在最严重期间,很多美妆外贸出口额几乎归零。面对这样的局面,胡昌言表示,不利的外部因素倒逼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一方面,CHARMACY(乔魅)积极开拓国内线上市场,“品牌向上、外贸向内”;另一方面,在国外加速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产品出口的抗风险能力。

浙江欧迪彩妆的负责人周晶晶也告诉记者。在今年三四月份,彩妆外贸出口额几乎降到了之前的20%左右,幸运的是欧迪彩妆主要市场在印尼和东南亚,相对来说受疫情程度的影响较小,目前基本上已经恢复到此前百分之六七十左右的出口额。

所以说,整个疫情对于外贸美妆企业来说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认清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疫情影响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调整内外销产业结构,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外贸新趋势,对于外贸美妆企业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而互联网营销打破了企业营销渠道不畅、转型升级困难的瓶颈,催生了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实现产品链和管理能力全面升级的需求和动力,更多外贸企业正在从生产商向原始设计制造商、品牌商转变。

智能美妆工具的兴起

美妆智能+,是指美妆企业利用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基于消费者洞察,在数据和技术驱动下,提升研发效率、供应链效率、品牌影响力;提升消费体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美妆产品和服务。

美妆行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等,基于消费者洞察,提升研发效率、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体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智能美妆工具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各大展会上。

在本届华南美博会上,我们看到像智能魔镜、智能美测工具大量出现,虚拟试妆逐渐成为标配,通过消费者画像和消费行为数据洞察给研发生产、供应链优化、精准营销提供支持成为共识。

从全球市场来看,国际美妆巨头是美妆行业智能化的引领者,向美妆科技公司转型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国内美妆品牌也同样开始转型成为美妆科技公司,探索AI美妆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随着美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对美妆品牌的个性化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打造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美妆品牌向消费者提供或许不再是单品、爆品,而是基于消费者的数据洞察,制定一整套的护肤解决方案,形成一整套的“美妆智能+”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比较常见的“美妆智能+”包括智能产品、虚拟试妆、数字化营销和智能零售等方面,其中,虚拟试妆便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虚拟试妆基于人脸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提升虚拟试妆的准确度与效率,包括虚拟试妆和肤质检测,帮助品牌商实现营销闭环,逐渐成为美妆标配,同时也将成为未来美妆实体零售行业的标配。

END:随着疫情在国内势头减弱,各行业经济逐渐有序复苏,中国美妆行业的活跃度也开始慢慢恢复。2020下半年,中国美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各种资源将更加集中和各种竞争也更加激烈,2020年的美妆行业,我们或许能够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慢慢呈现在行业的面前。

供应链断裂再现,电商商家面临崩溃,唯品会顺丰紧急出手

供应链断裂再现,电商商家面临崩溃,唯品会顺丰紧急出手

熬过了春节,却没想到等来了更大的煎熬。这便是,中国千万商家的真实写照!

自3月以来,疫情的再度来袭,一时间让多个地方出现了供应危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深圳。作为“中国跨境电商之都”,深圳拥有全国近40%的跨境电商卖家。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个深圳的物流供应链遭遇着巨大冲击。物流环节的不通畅、仓库的停收等等因素,让这座城市的经济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面对货物的无限延期,不少商家的情绪也变得焦虑了起来。有人不知所措,也有人陷入了迷茫。甚至,还有一些产品有效期短的商家,直接崩溃了起来。

其实,深圳的遭遇,只是这场困难下的一个缩影。据悉,全国目前1000多个网点区域无法接收快递,不是办公、物流仓在停运区,就是消费者在停运区。

一边是商家们的忧心重重,一边是消费者的焦急等待。一旦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将对整个中国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作为责任中心点的电商平台们也联合各大物流公司,紧急行动了起来。

像天猫方面,为了减少困难对商家商家店铺经营、物流发货产生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延迟发货的自动赔付。抖音则是联合中通、京东共同推出了一项全新的“快递保障”政策。先是在派发快递上,严格落实快件消杀措施,确保快件安全送达。紧接着承诺保障期间不涨价,给予商家专项的优惠价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唯品会和顺丰。两者在第一时间里,就从多方面深度出手。在物流端,从“人”、“车”、“货”、“场”进行全程消杀。除了确保包裹安全外,双方对发货仓也进行了动态调整,尽可能的规避中高风险区域。为了进一步保证供应链的畅通,唯品会还主动肩负起了寻找更多物流资源的责任,并协助送至承运商分拨网点。

在消费端,唯品会采取了无理由无限期延长退货期的措施,直至中高风险地区消费者解除限制后5天。最后在商家端,也推动了人性化的全面保障,直接豁免延迟发货考核。

都说上天无情,人间有情。今天的这一幕,像极了两年前的昨天。当时的中国正遭遇线下渠道的中断,而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们则第一时间,建立了一条无形的数字经济管道。通过这条特殊的管道,无数农产品、工业品恢复畅通。

如今,面对这场大规模的“倒春寒”,作为承载起千万商家希望的源头,电商平台再一次站了出来。不仅是因为这关乎着无数商家手中的饭碗,还有作为中国企业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天猫贴紧消费者,在广州扎进供应链

在天猫贴紧消费者,在广州扎进供应链

在2021年天猫箱包行业成交排行中,古良吉吉进入TOP 20,在榜的品牌还有COACH、古驰、MCM等国际一线品牌。

这个诞生于2013年的箱包品牌,从校园创业一跃成为知名国货新品牌,成交规模破亿。在2020年618期间,跟李佳琦合作,7天做出15000个包,销售一空。

也有弯路,古良吉吉创始人之一古良回忆,刚走上规模化的时候,产品上新一下子就推五六个系列款、30多个sku,最终只有1-2个能成功,他把其余的称为“炮灰”;也曾经把大预算放在Kol投放上,巨大的不确定下,roi非常难看。

这些,在古良看来是条必经之路。

设计师品牌更大的痛点在于“平衡”——消费者需要个性化、品牌需要规模化,这两个天然割裂的需求如何找到平衡点?古良认为古良吉吉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那个艺术跟商业的平衡点。

一个设计师品牌的灵魂,到底是“设计师”(个人),还是品牌?

古良的经验是:设计师的成功存在偶然性,但是要让品牌销售额持续增长,要给到设计更大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来自于品牌定位下的消费者需求,这也是古良坚持把主阵地放在天猫的原因,不仅有生意,也有生意的因果路径,并且有长成品牌大树的方法。

生意和品牌是两码事,有生意无品牌,决定了短期宿命;有品牌无生意,难以存续。近日,就新锐设计师品牌的成长路径,淘宝教育和古良聊了聊,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01:箱包创业是如何开始的?

大学还没毕业就进入了箱包行业,主要是参加时装周、创意集市。2017年之后觉得有生活压力了,开始开淘宝店,往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走,公司也从杭州搬到广州,供应链更方便。此后从淘宝一直走到天猫。

目前在设计师箱包品牌商圈里,我们团队的人数最多,这也是核心优势。天猫从2019年左右开始提精细化运营,我们随之开始精细化布局,要有足够的人才梯队。

02:品牌主要经历了哪些成长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是2017年刚开淘宝店,从0-1,当年就创造了1000%的成交增幅;第二是精细化运营之后的高速增长;第三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从人群洞察知道要营销到哪些人,然后针对性地研发产品,把人群和产品匹配之后,通过设计来表达,同时,也会在延伸品类和场景中做规划。

03:如何做产品定位?

早期是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去做设计,核心是想做一套自己的表达语言。近几年我们觉得,包包设计的终点是“没有包包”,市场开始认知到包包不用那么有实用性,可以作为装饰、配饰。

我们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差异化,消费者/买手店都明显反馈古良吉吉的设计含量更高;二是小包配饰化,往“时尚”“时髦”上靠,为“时髦”买单的人群相对年轻化、先锋度更强,这是我们的用户洞察差异。

04:一款产品的研发路径是怎样的?

我们把产品的研发分成两个阶段,一种是个人驱动阶段,一种是以组织的方式去驱动。

早期个人驱动其实就是设计师说了算,她喜欢啥就出啥,根据她对市场的洞察,跟个人的设计能力和转化能力有直接关系,由于运气好、思考的角度跟市场匹配度好,能陆续出一些受欢迎的款。

但是要让销售额持续增长的话,要给设计更大的确定性。

我们2021年正式成立商品部,更多地从品牌定位下的人群洞察去做产品线的划分,把要什么产品做好规划,传达给设计师。有品牌定位,就一定会有这个品牌下的消费者需求,所以集合品牌、消费者、市场三元素给到设计,才能够相对完整地去做设计,带来确定性的结果。

05:从产品策略来看,有哪些经验总结?

2018年的时候,我们啥都不懂,还是用大系列去做,一上就是五六个款,加起来30多个sku,之后发现不对,只有1-2个款或者1-2个颜色能跑起来,其他的就变成“炮灰”。

我们类比到服装行业,一次上一系列产品,核心是做表达,可能只有几个款能跑出来;第二是在线下,需要整体视觉的完整性,所以要一套系列。但是在线上不是的,箱包也不是,线上渠道、箱包更合适的是把单个产品打爆,所以之后我们开始尝试把单个产品打出来。

幸运的是,箱包的生命周期可以非常长,所以很多奢侈品的经典款几十年甚至是100年,这个是我们的行业特点。我们现在很多爆款,还是17年、18年的款,不同于服饰,服饰如果新品刚开始打爆,季节过了就很尴尬了,所以要前置很久,在备货上的风险更高。

06:在营销规划方面,如何找到适合的方式?

疫情后,新品牌核心的增长玩法就是全域营销,以站外的流量放大为主,我们也是在走这个模式。早期是被动的,其实只走到了大主播那一套。我们2020年跟李佳琦合作,有很大部分的增量,后来整个新锐品牌都开始走这一套,确实有好处。但回归本质,一个新锐品牌的孵化还得有自己的长期策略。

第二,包包是一个相对低频的产品,不像食品、快消那么高频。低频的产品购买决策周期更长,需要更多引导,要解决信任度的问题。最合适的还是站外+淘内的结合,种草之后,在天猫形成品牌化的沉淀。

第三,我们在电商运营能力上已经相对精细化了,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另外的增量在哪?其实也是基于此我们从2020年开始去组建和调整团队,把这块重心放大,开始积累和储备全域营销的能力,因为有可能成本最高的是时间不是钱。

07:箱包是个耐用品,如何持续运营消费者,带来复购?

包的消费决策周期长,复购比较难做,我们开始试着去考虑延伸,例如包之外,去做围巾手套帽子,有一些品牌开始往这个方向走。但是我们的延展还是想基于包去做,例如从人群来看,一个用小包包的人,他在商务、休闲、约会、运动等等场景中,我们怎么去满足这些场景化的包。

第二,基于客单价,当消费者需要更多仪式感的时候,从设计力、品质感、品牌概念的讲述等方面都需要升级,所以在常用的基础款和日常款之外,用不同的价格定位也可以增加复购。

08:在箱包配饰这个行业,走过哪些弯路?

2018年的时候,我们的销售体量已经是淘宝上设计师箱包品牌的天花板了。但是我们发现,产品跟表达太设计师(个人化),我们开始往商业品牌转,尝试用更加商业、更多的市场数据来做产品的研发。但是当时对市场数据没有理解,就简单看哪个搜索词更高,小方包销售更高,我们就做小方包;市场上哪个颜色反馈好,我们做哪个颜色,所以整个设计团队都非常痛苦。

2020年上半年,我们跟很多Kol合作效果很好,下半年觉得可以成为“人民币玩家”了,因为在同行里边,我们更愿意去放预算在Kol上,但是实际上可能5个KOL里边都不一定有1个好的,所以roi非常难看,造成很多预算损失。2021年开始,我们改变了泛投的策略,那个也是我们觉得走错、但又必须走的一段路。

09:未来的生意增量在哪里?

去年天猫双11,爆发之后的那5分钟,我们把行业前100做了一个数据分析,从价格带来拆分,500元以下的包竞争非常大,以传统品牌、大众商圈为主。500-1000元的有一些品牌,但竞争力不强,古良在里边占主力竞争品牌,1000元以上的就两三个品牌,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的都更少。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在高客单价这一块布局,但实际上在我们的产品体系里,并不容易成立,我们保持怀疑,所以到目前还没有真正延伸那条线。从商业角度来讲,我们要去做更加符合市场人群需求的消费升级型产品,从材质、工艺上做更多升级。在我们看来,品牌力提升会是生意增量的重要因素。

后记:

2017年是古良吉吉重点做淘宝的第一年,实现1000%的增长,古良说,“那时候只会聊客服,生意参谋的后台根本不会看。”

2018年开始在淘宝教育(原淘宝大学)上课,“我们以前从野路子学,他们教的就是各种流量打法,甚至刷单。”后来淘宝教育讲师告诉我,设计师品牌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品类,由长尾供给来满足个性需求,客单价及人群质量会更高,并且从视觉、运营、复购等等来手把手教我们方法。此后我们正式开始用运营的方式、跟着淘系的思维方式真正做成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