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道、助成效,2022SHOPLINE品牌出海线上峰会顺利举办

守正道、助成效,2022SHOPLINE品牌出海线上峰会顺利举办

2022年,随着海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更多线下场景将重回消费者生活。消费场景从线上重回线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如何在拐点中寻求机遇?DTC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落地?出海产品如何实现本地化运营?

4月8日,全球智慧建站平台SHOPLINE联手亿邦动力重磅打造的“2022 SHOPLINE品牌出海峰会”在线上举办。本次峰会以“正道、成效”为主题,邀请了多位跨境电商领域专家大咖、品牌代表,从“战略、品牌、产品、用户”四个维度,与全球跨境电商卖家、电商从业者共话DTC品牌“出海经”。

战略成效:

行业“内卷”下的出海新时代

跨境电商已经迎来内卷的时代,商家综合经营效率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SHOPLINE总经理乔冠元认为,每一个跨境卖家都要考虑“深淘滩,低作堰”,把精力花在运营客户、运营产品而非IT能力,同时采用一家面向未来的SaaS公司服务才是正确的选择。为此,SHOPLINE在近一年实现了产品层面的快速迭代,Impress模板、3D&AR展示、Facebook数据上报助等重要功能相继问世,还基于全面的开放生态能力开启了与海内外生态伙伴的合作,帮助中国出海品牌实现更深度的运营。

乔冠元谈到,他希望将SHOPLINE定位为一家端到端的零售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而独立站领域只是综合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因为面对国外本土品牌的竞争,中国出海企业不仅需要利用好供应链优势,还需要广开渠道:“不要只局限于DTC,跨境零售批发也是机会;给海外网红提供分销解决方案是机会,把每个人都变成网红也是机会。”

其次还要注重广告投放,尤其应注重品牌故事的传达。他认为,中国跨境电商过去的成功主要来自产品和服务,未来,如何嫁接海外品牌的内容能力和中国供应链能力,将成为SHOPLINE下一阶段战略探索的重点。

“适销的产品能够快速开启目标市场,但产品成功出海不等于品牌成功出海。”Lily女装跨境电商负责人陈欢认为,在陈欢看来品牌出海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文化的输出,线上或线下、加盟或直营,只是推广载体和运营主体的差异,解决的是走多快的问题,品牌决策者对品牌出海的信心、决心和耐心最终决定品牌出海能走多远。

从纯产品输出,到注重品牌输出,再到实现品牌本土化;从有固定海外渠道布局,到目标市场供应链调整,再到线上线下资源互动整合,这是一个出海品牌成长不同阶段的目标。无论选择哪种渠道、何种业务模式,只有符合品牌阶段性目标和市场诉求的,才是最好的。

品牌成效:

“人、货、场”共塑品牌

有了品牌战略后,新品牌该如何拓展流量?数据显示,70%的消费者在线购物次数高于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之前。与此同时,消费者尝试新品牌的占比大约占到20%。

通常,超过500次数字触点才能达成新品牌一次购买行为,然而复杂的购买路径会增加获取线上客户的费用,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

谷歌大中华区重点新客户部电商行业经理李游认为,新品牌在出海实践中,要将跨境电商“人、货、场”三大要素,充分应用到品牌营销全链路,并从“人、货、场”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品牌出海营销需要关注的重点。

“人”方面,可以通过网站优化、应用交互改善,来提升网站的用户体验,以提升转化率,包括产品展示的优化、网站响应速度的提升(0.2秒的响应速度为佳)。“货”方面,要有爆品思维,并以用户为中心快速响应调整运营策略。“场”(即流量获取)方面,配合冷启动营销策略传播产品,全渠道爆发。李游提到,品牌网站经营需要考虑包括搜索广告展示、购物广告优化、流量获取策略、季节性营销策略、投放效果评估等。

“液态消费者”时代,一群忠诚的客户是企业最值得守护的资产之一。安克创新数智化运营顾问、Shulex-VOC负责人何湃从VOC(voice of costomer)的角度,分享了品牌如何提升创新力。

何湃提出“树干与果实”产品组合策略:“树干型”引流产品虽然利润不高,但可以储备用户流量;“果实型”产品可能销量不高,但卖点差异化,赚取大部分利润。而在制定该产品组合策略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消费者需求。

在收集消费者反馈的过程中,客服是重要一环。安克创新通过建立CED团队客户体验中心,不光提供服务,还主动去挖掘用户需求,让客服中心从成本中心变成潜在的利润中心。

既然VOC对于“产品优化”的作用显而易见,当消费者数量庞大、又该如何捕捉有价值的消费者声音,从而真正推动产品创新?何湃认为,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分层、分场景的管理,精准维护Power Users群体。“真正意义的VOC,是CTB,让品牌长成消费者期待的样子。消费者的回馈被尊重了,才会对品牌产生更大的粘性。”他说。

产品成效:

精细化管理让DTC有效落地

SHOPLINE品牌代运营事业部总经理谭慧系统解读了实现高流量、高转化率、高客单价的运营法则,认为精细化管理和运营是关键所在。

围绕“三高”目标,谭慧拆解出人群运营策略、广告投放策略、社媒运营策略、活动运营策略、购物车运营策略、产品运营策略、用户运营策略、网站建设策略等九大策略。

她提到,DTC品牌出海与落地,需要的是全链路运营,即把品牌落地到最终实现销售转化的全过程。把品牌定位到独立站建设,再到全域营销策略制定与执行,再到物流、运营、客服、供应链管理、货物发货时长的管控,更好提供DTC品牌出海的服务体验尤为重要,需要关注消费者本身,及时复盘并做好数据优化。

SHOPLINE品牌客户赵文中则通过自身案例,分享了如何深耕垂直类目,在Facebook流量渠道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实现“绝地反击”。

赵文中经营了一家大码女装品牌,通过精细化运营成功实现转化率300%的提升。他提到,选择该细分品类综合考虑供应链优势、符合市场的客单价、精准客户的挖掘等,在店铺运营过程中,包括首页装修、落地页描述、倒计时等营销插件、加购结账和优惠券等购物流程的测试、优秀的支付渠道等,所有环节都要优中取优。

用户成效:

Glocalization实现本土化营销

目前国内品牌全球化路径主要有三:企业全球化(复制外企经验以用户为中心完善产品与服务)、电商全球化(依托制造业大国的供应链优势,占据国际电商平台)、品牌全球化(让海外市场信任中国品牌,扩大中国出海企业品牌影响力)。

impact.com 大中华区总裁Jennifer Zhang认为,DTC品牌迎来了Glocalization的新纪元。Glocalization即全球土著化,要在大规模全球化拓展中,利用本地人深入与当地市场沟通,而本地人指的是所有本地的合作伙伴,尤其是营销联盟、网红、B2B的战略合作伙伴。Jennifer通过多个impact.com平台上的知名国际品牌的案例,分享如何用“本地人做本地事,本地人说本地话”的思路实现品牌营销。

Jennifer提到,海外网红营销已成为海外营销的大趋势,培养品牌合作伙伴,可以让国际品牌土著化水到渠成,而impact.com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合作伙伴生态运营不像买流量,能够即刻爆发,但是有‘荷花池效应’,经过不断耕耘,实现‘荷花满池’的成效。”

银舍智能是平台卖家转型独立站的典型企业,在选择SHOPLINE转型独立站之前,这家智能小家电商家主要专注运营亚马逊平台。

银舍智能独立站负责人Grace通过转型原因、工具选择、转型困境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分享了公司“平台转站”的心得体会。

很多刚转型独立站的品牌都会遇到投放、引流的问题,在获客成本高昂的背景下,Grace建议转型卖家一方面多渠道拓展流量,另一方面重视网站转化,她举例,一个将单品销售到‘产品+配件’组合销售的小改变,就将客单价提高了25美金。此外,还需要精细化运营,同时培养耐心:“独立站不像亚马逊等平台自带流量,前期起量比较慢,卖家需要耐心将网站基础建设好,优化用户体验,用小成本做测试,得到一定数据支撑后,才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在4个小时的线上峰会中,嘉宾们从战略、品牌、产品、用户四大维度共同解析了DTC品牌出海的关键点及可持续增长策略;同时,共同开辟品牌出海发展正道,DTC新模式也将得见成效。

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姐,您考虑一下,我已经给到最低价格了。本来利润就低,如果再赠送,我们就亏钱了。”

在一家西餐厅,李文正在和该餐厅的老板进行一场“拉锯战”。

作为一家餐饮日用品工厂的区域经销商,他多年来依托地推模式拿下许多餐饮店客户,但是现在却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客户越来越难谈”。

“我之前听成你给的价格是20公斤,但现在说是20斤,重量缩水一半,纸巾花纹选择也不多。”西餐厅老板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她说道:“对比下来,我之前在网上直接找工厂定的性价比高很多。”

这便是李文的难题:M2C即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生产厂家对消费者)模式下,工厂与消费端直接对接,供应链的效率改革潮下,传统的经销商开始失业了。

三大电商和两大短视频平台持续加码下沉市场,M2C作为缩短电商时代边缘化的制造轻工厂与消费者距离的利器,成为农业外的又一必争高地。

3月23日,淘特总裁汪海宣布淘特上线淘特10元店、淘特100,两个频道内的产品,来自1688超级工厂以及淘特合作工厂。

电商在工厂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拼多多将小商品厂家直销的模式玩得风生水起,后起之秀如抖音、快手等新电商也频频出现工厂直播带货的现象,淘特也在工厂端层层加码。

“拼多多想要砍掉中间商,最后它才是最大的中间商。”一位经销商评价。

“很多客户会去淘宝上拿货,但实际淘宝上也是经销商居多,相对来说质量和供应都不稳定。和他们相比,我们可以去店里把产品现场展示,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李文来说,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工厂直销。“现在很多客户也直接在1688上找工厂拿货,线上电商渠道很多,工厂也开始直销。”

据李文介绍,一般来说,在1688上找工厂直接批发,餐饮店需要一次性把货拿完,会占据终端库存。“但如果工厂逐渐零售化,库存问题也将破解,我们更多客户资源将会被分食。”他对这个问题很关注。

理想状态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直销有机会适当提升工厂自身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在供应两端实现双赢。

据数据显示,在产业端淘特已吸引超20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超30万外贸工厂入驻。其中,13个工厂年销售额过10亿,阿里巴巴2022财年Q2财报显示,淘特来自工厂的M2C订单同比增长达到了400%。工厂直营的价值已经被验证。

不过,在时代的转换中,做为核心角色,工厂在变革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01工厂大变革

“一方面,线上销售从图片到直播、导购到游戏互动,过程复杂需要专业化;另一方面,线上销售,订单量不均衡,生产组织能力跟不上,容易拖单,如果多生产容易库存积压。如果订单量大,物流发货管理也跟不上,容易错发、漏发迟发。”一位博主在视频中分享了M2C模式下,工厂自己开网店的难点。

对于工厂来说,传统的分销方法简单许多。

“工厂自己开网店投入很大,人力、精力、费用等等,不可控因素也比较多,而交给经销商来做操作模式要简单点。”某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告诉《商业数据派》,尽管目前工厂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直营店,但在决策之初,大家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担忧。

“就几个企业(客户)就够我活好几年了,这些电商平台我都知道,但是我们没什么文化不会做运营。”一位生产线用品的小工厂老板也表示,在不确定性的挑战下,许多没有运营条件的小工厂不敢“轻举妄动”。

在原有的体系中安稳度日,还是跳出来直面消费市场过复杂的生活?这个问题或许曾困扰一些工厂。

然而,疫情的到来,让许多工厂不得不做出选择。

比如,一些代工生产外贸商品的企业因疫情订单骤减,国内代工工厂也遇到同样的难题。周洁所在的保定绒宝玩具厂也因为疫情原因,代工订单降低,“三年前,我们做了拼多多,去年又开始做淘特了。”

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生活,在生存难题下,也会变得激进,工厂端开启了“思变潮”。

“我们各个渠道都有做,拼多多、天猫、手淘、淘特、1688等。实际上,对于工厂来说,只要平台没有排他协议,我们肯定考虑多个渠道销售。”义乌市港悦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明透露,电商平台在推动M2C模式,也给了工厂很多机会。“原来工厂直销也就10%左右,现在占比已经达到25%至30%。”

“关于M2C这个事情,我们打算全力以赴。运营端会把工作更细分化,流量端做集中规划,我认为今年这件事一定会越做越好。”周洁对工厂直销的前景感到很乐观,这或许是此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痕迹。

一方面需要新订单,另一方面也需要清库存,工厂“电商化”需求已经被激发。但M2C的平台如此多,各个平台对工厂来讲又有什么不同?平台如何留下这批擅长生产而运营乏力的工厂?

02平台抢夺战中的真实世界

抢夺M2C战场,平台们使出浑身解数。

淘特提供托管服务,意味着工厂依旧安心管生产,商品的营销、销售、物流、售后全可以交由淘特处理。据数据估计,与天猫平台相比,淘特的直营模式为工厂店降低了20%—30%的运营成本。实际上,淘工厂和淘特10等都可以看作是全托管模式。

“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发货,后来平台告诉我们可以和云仓合作,快递费更低,发货效率更高,我们也加入这个方式。云仓每天可以发到晚上8点,我们工厂还是做不到的。”王明表示,和淘特合作走云仓发货很省心,一些商品也可以自己发货,这样整合的效率更高。

不过,工厂自营和工厂直营,仅有一字之差,工厂端的感受却千差万别。

“不想做零售了。我们做生产批发的来做零售,一做都是亏钱的。”张亮是一家日用品工厂的老板,在淘工厂直营店有过血泪史。“产品价格是平台说了算,平台要抽掉十一个点的佣金,今年疫情这么严重,很多地方停发了,这都要罚款。”用张亮的话说就是“一单赚五毛,平台罚五块”。

比如,在以淘特10和100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淘特直接与厂商合作,并且商品的标准由淘特制定。淘特运营总经理黄爱珠曾说过,“我们要保证商品品质不输品牌,但价格是工厂价。”

所以,尽管直营模式下,工厂可以减少自营路线的运营烦恼,也没有额外的运营服务成本,但是整体是被平台所束缚,而且终端客户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们附近的老乡同行也在做淘工厂,卖库存还行,卖常规货都是亏钱的。”张亮对电商零售依然心有余悸。

拼多多也曾推出托管助手,是一款在预设时间段和预算范围内对圈定商品自动投放,精准匹配站内流量的广告营销产品。相比阿里的零售全托管服务,拼多多更显著的特点则是聚焦在流量和营销层,更多琐碎的细则需要商家自力更生,这也的确符合拼多多“以量取胜”的风格。

“我们不做淘特,因为做不起来。别人不会下载淘特APP用,没有流量。”某工厂创始人秦吴分享了个人的判断。

“目前感觉,拼多多的流量表现也更好,不过在补贴层面不如淘特活动多。”从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到工厂端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拼多多流量带来的红利。毕竟,在高性价比的小商品领域,拼多多有较深入人心的品牌感知度。

“买电子产品上京东,买小型日用品和一些农家水果蔬菜上拼多多,买衣服上淘宝天猫。”一位网友总结出自己的“购买原则”。

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声音。

保定绒宝玩具厂负责人周洁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去年年底我们发现淘特的流量并不比拼多多少。而且,我觉得淘特比拼多多对商家更友好一些,淘特恶意退款还是比较少。”

除了流量,拼多多也在凭借“低成本”笼络人心。

“拼多多基本上没有佣金(拼多多针对销售额只收0.6%的支付手续费),淘特佣金各方面和拼多多没办法竞争。”秦吴表示:“如果淘特要和拼多多竞争,那他凭什么佣金收的比拼多多高?”

对此,林国也表示赞同:“拼多多的开店成本是低于淘特的。”

秦吴在淘特和拼多多的尝试都无疾而终,最后转向了淘工厂。

一方面,他认为淘工厂依托在淘宝上,流量更好。“我们花了佣金,排名可以在前面,搜索权重也可以提升。”他觉得从流量成本性价比上来说,淘特并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流量较好的拼多多上却没有更好的运营能力加持。

“拼多多,我们没做起来,主要是我们运营没做好。主力还是想在淘工厂,做便宜做不长久,淘系长久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有利润产生,不是一味拼杀价格。”秦吴解释道。

03倒逼轻工业数字化

走出舒适圈,轻工业也需要一场数字化革命。

电商席卷零售各个角落,将靠近消费者的下游端搅得天翻地覆,也正是因为电商搅局影响,越靠近消费者的零售端更早融入数字化大潮,相反,一直处于稳定地带的生产工厂却“落伍”了。

现在,M2C模式,不仅是电商企业的围城之战,也可以倒逼传统轻工业工厂的数字化升级。

与大型制造业更为显著的降本增效需求不同,大部分轻工业工厂尽管规模相对小,产品价格比较低,但是模式简单。通过电商直面消费者后,消费端的快速升级可以推动工厂的生产模式。

此前,上游新闻曾报道了一个案例:雅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入淘特后,不再埋头造车,而是按需生产。

“以前我们纯粹主打低价,加入淘特后,开始对产品品质、特点、性价比方面进行升级。”该公司的工厂电商业务负责人曾表示:“从最初做代工,到现在完全放弃代工,打造自己品牌。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对于工厂来说,直面消费者后:

一是可以在生产端实现“心里有数”的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通过消费者大数据的分析反馈确定哪些商品许多生产,哪些商品可以减量,摒弃了传统批量生产完再分发经销商的模式,减少库存积压的压力。

二是数字化运营能力得到提升,传统轻工厂离消费者很远,对市场感知度并不真切,严重依赖中间商。但上电商平台后,尽管有全托管服务,但是工厂也必须建立一套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雅沁生物工厂有300多名工人,专门围绕电商做产品的就有200余人。

从生产方式和团队构成两方面,电商都可以倒逼工厂数字化升级成现代工厂。

Made In China 曾经成就了中国经济,但贴牌代工无出路。

随着产业链能力的增强和品牌意识觉醒,逐渐撕掉“代工”这一标签,打造品牌才是轻工业更明确的未来。想要打造品牌,就需要改变此前封闭的生产环境,让工厂直面消费者。

据全国工商注册信息,全国共有670万家制造业工厂,但制造业工厂流通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到20%,工厂数字化潜力巨大。这个缺口也是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淘特、拼多多都在不遗余力地下注。

打破发展围城,电商平台和工厂实际上是双向奔赴。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最近看见一位网友的发文,让人感到诧异。这位网友说:“就因为跟闺蜜说了一句‘想吃炸鸡’,她就直接抱着唯品会新买的空气炸锅来我家了,简直感动。”惊讶地不是这段闺蜜情,而是唯品会竟然还卖空气炸锅这种家电产品?

一直以来唯品会都给人一种,专注于卖衣服、鞋子、美妆这类商品的品牌特卖平台。而且,它上面的大牌既便宜,质量也很好,所以自创立初期,就受到很多对价格和品牌较为敏感的女性群体的喜爱,还一度被人认为是“女性专属”的电商平台。

在这位网友下面,就有人表示没想到唯品会还卖家电,要是知道就在唯品会买这些产品了,现在才发现,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对于网友的疑惑,一位从事电商行业多年的朋友就解释道,其实这么多年的特卖经验下来,唯品会早已深入供应链,且熟知各大品牌的特性。所以它凭借着这些优势,将平台上的性价比做到了极致,受到了大批消费者的喜爱。

然后,为了抓住这些消费的心,唯品会就开始尝试和国内外的众多品牌洽谈,想加入更多品类的商品,来满足他们的购买需求。例如,它发现男性消费潜力巨大后,就开始与300多家男装品牌合作;在看见人们对数码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后,还和小米展开了深度合作,让小米仅仅是在它的超级大牌日活动上,其整体销量就同比猛增了12.5倍。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在以前几乎不怎么在线上销售的产品,也在唯品会爆卖。就拿黄金来说,曾经都是线下售卖为主,但现在却在唯品会上的销量暴涨。据唯品会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黄金饰品的订单数就同比增长近八成。

听完朋友的话后,特意上唯品会看了看,发现它确实变了。主页上的细分化分类,有很多的选择,除了女装、美妆外,还有母婴、男装、家电、食品、宠物等种类。可以说从身上穿的,到吃的用的;从人到宠物,都涵盖了,产品种类十分丰富。

看来,现在的唯品会早已不同于往日了,也的确改变了人们对它曾经是“女性专属”的刻板印象。相信拓展扩大业务范围后的唯品会,也将在生活中更多的地方给予消费者极致的购物体验和品牌性价比。

货品进出难订单骤降,疫情下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倒春寒”

货品进出难订单骤降,疫情下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倒春寒”

快递物流停运无法发货、电商销量锐减生意惨淡、货车司机被堵路上运力削减……疫情反扑之下,全国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了一场“倒春寒”。

截至4月5日16时,全国有46个高风险地区,348个中风险地区。对于全国多地的商品流通来说,这意味着每一车货物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现在司机不能进也不能出,过去三天两检,现在一天一检,每个地方防疫政策又不一样,物流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华南一大型物流企业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当前物流运输业的“痛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物流运输受困,与之相连接的企业端和客户端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商家由于“进货难、发货慢”而导致订单明显下降、消费者由于迟迟收不到货而频繁投诉,物流企业更是面临因未能按时配送而违约受罚的风险。

物流企业:车队进出受阻

恐承担货品交付违约风险

在高速路口被堵了两天后,卡车司机张华(化名)又在苏州望亭物流园隔离了近4天。4月2日上午,张华终于解封了,重新握紧方向盘上路。

“这次经历实在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天天封在车内不能随便下来,感觉都快‘憋疯’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早点解封,恢复正常运输。”张华感慨道,被封闭期间,卡车车门上贴着封条,司机活动范围主要就在车厢内那狭小的空间,每天的饭菜也是公司安排送过来。这是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之下,走南闯北的货车司机们的真实写照。

除了面临随时可能被封的风险,货车司机们还得每天为核酸检测发愁。“现在天天想着做核酸,走到哪里做到哪里。我是有时间就做一次,哪怕间隔很短。如果只是掐着点做核酸检测,到跟前万一走不开很麻烦。”货柜车司机刘先生说。

一线货车司机当下的生存状况是国内物流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疫情在全国多地反复,全国物流业因此陷入一定程度的停摆。“我们在华东的好几个基地,都因为这次上海的疫情受到挺大的影响。”宝供物流是物流行业较早的一批企业,至今发展已有20多年,经历了正常的经济周期里的市场冷暖。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总监赵耀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反复不定的疫情,给公司和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尤其在这一波上海疫情中,宝供物流集团的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赵耀华告诉记者,公司在上海有多个世界500强的国际大客户,客户的货品都在上海的仓库里,目前司机进出很难,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效率,“之前司机是三天两检,现在是一天一检,客户订单是不等人的,我们也有合同约定,不能按时送到要承担违约风险。”赵耀华表示,受影响的还不仅仅是上海的仓库,他们在上海周边的多个地区建的仓库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为了应对不同地方的不同防疫政策,赵耀华表示,目前车队只能采取“接力棒”的形式来运输,即司机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换上当地的司机继续接力,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提升一倍,而且还很难找到当地的车辆和司机。

而对于局部受疫情影响的区域,赵耀华告诉记者,虽然货品能正常运输到达,但公司的相关人员无法出门清点货物、装卸搬运,也给货品交付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有些地方,防疫政策频繁变动,企业更是没法应对。

“目前车队受限很严重,我们的主要业务就在江浙一带,现在很多车辆都滞留在那边。”福建一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给司机一个基本的保障,每一辆车都是有保底薪资的,无论跑没跑、跑多少,费用都不变。现在因为车辆滞留,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我们养这些车,成本又不断上涨,只能去消耗有限的利润了。”该负责人表示。

商家“进货难 发货慢”

订单下降明显

物流连接的发货商家同样陷入困境。“感觉大半个中国都不能发快递了,不是办公、物流仓在疫区,就是消费者在疫区。”有商家在社交平台上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这边现在处于疫区,货品都发不出去,只好跟客户沟通好,让他们申请退货退款。”江苏一名在淘宝上开花店的店主刘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半个月收到的订单都只能全部退回去,店铺经营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而近期做服装电商生意的汪先生也特别着急,眼下本应是春装上市销售火热的时候,可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他很难从外地调到新货来销售。“不仅进货难,发货也很难。”汪先生表示,因为物流时间过长,有的消费者放弃购买,有的还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中途退单了。据了解,根据电商平台的规定,如果消费者中途退货,快递费用需要由经营者自己来承担。“受疫情的影响,我们的订单数量直接腰斩,生意太难做。”汪先生说。

记者从快递业内了解到,目前多家快递公司在全国都有多达十几个区域处于停运状态,而且每日都在更新。截至3月28日,各地停发网点已超过2000个。“我们都在努力申请通行证,不然没法走。”某快递公司上海区域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能申请到通行证是目前对行业来说最大的利好。

“运输配送的货品中,有些是工程施工需要用到的半成品或者成品,不能及时送达,就会影响施工方的施工进度。”赵耀华告诉记者,而对于快消类产品来说,商家都有明确的采购或者供货计划,物流不及时,会给销售端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两年,我们服务的品牌商和制造商都很难过,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产品,配送端又出了问题,有些产品发不出去,就会造成库存。”

从3月份开始,为了保证快递网络有效运转,中通、圆通、中国邮政等多家物流快递企业都推出了不同的帮扶举措,缓解网点压力、保证邮路顺畅、助力解决商家发货难题。中通方面表示,中通金融追加5亿元贴息疫情专项贷款,助力缓解网点资金压力,并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网点,由省区统筹安排支持提供防疫物资。圆通总部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抗疫基金,针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分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给予10万元~30万元额度的3个月免息借款支持;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分公司,服务质量考核给予主动减免;对相应的业务量考核,给予调整放宽等等。中国邮政方面也表示,全网增开了56条省际线路,动态调整了168条省际线路,通过绕行、直开的方式来避免疫情对邮路的影响。

电商平台纷纷纾困

物流业呼吁帮扶政策

应对当前形势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企业都只好不计成本活下来。“我们现在就是不计成本应对各种问题,比如过去深圳有仓库,直接把货物发到深圳,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就行了。但像前段时间,深圳仓不能用了,我们就要从其他地方长线调货过来,比如调到广州仓,那广州仓的人手配置、信息系统投入等,都是要翻倍的了。”赵耀华表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经常处于打“游击战”的状态。

而针对物流受阻给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带来损失的情况,各平台也纷纷发布公告,帮助商家渡过难关。拼多多此前发布公告,3月14日起对部分收发货地址在受疫情影响地区的订单,实行“延迟发货暂不赔付”的政策;3月13日,抖音平台也发布“疫情期间商家豁免及应对方案”,3月17日,抖音官方还开了一场直播培训课,讲述疫情期间商家如何报备;3月15日,天猫平台发布公告,考虑到疫情对商家店铺经营、物流发货产生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延迟发货的自动赔付。

对于全国物流受疫情影响大面积受阻,赵耀华呼吁,政府应出台相关作业指南和帮扶政策,纾困受影响的快递物流企业。“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疫情下物流流通上的指导意见,而不只是发个通知说关停了;在物流运营层面,政府能否考虑在税收、应急资金上给予企业一些保障和扶持。”赵耀华说。

针对疫情导致物流运输受限的情况,近期辽宁省发布了《关于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运输重点物资的货运车辆,要按照‘非必要不阻断’原则,保障快速便捷通行,不得擅自层层加码、搞‘一刀切’。”此外,对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重点物资货运车辆,《通知》要求查验核酸检测报告、健康码和行程码为绿码即可,不得随意限制通行;对于通过查验行程码确认为来自非中高风险地区的重点物资货运车辆,在司乘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健康码和行程码为绿码的情况下,要保障顺畅通行。

考验物流业运营能力

行业或将加速洗牌

疫情除了给货车司机带来不小困扰,以及导致国内部分城市短时间内物流运输受阻,部分供应链局部断链之外,还加剧了原本就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的分化。万联亿通公司运营总监冯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疫情前,我国物流需求规模依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但物流行业发展呈现严重分化的态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依旧没有改观,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另外,物流价格战依旧频繁上演,货车司机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在过路费方面,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政“按货车的轴数收费”,导致货车空驶空返费用上升。

赵耀华也告诉记者,如今物流行业服务的许多客户,包括外资大品牌都有在中国建厂,有一套完整的生产供应链,他们会把一些非核心的环节进行外包处理,然后就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物流承包商;此外,以往签订的物流合同是一年定一次价,但现在的合同期越来越短,服务功能的链条越切越细,比如在运输上就会签好几家物流公司,一家公司负责一段路程,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选择和其他公司合作,不一定绑定一家公司。

“现在我们要赚钱就只能拼底层运营能力了,也就是线下的实体网点、运输网络和服务网络这三张网,再有就是信息系统能力,没有这些积累和沉淀,就很难有抗风险能力。”赵耀华认为,疫情的冲击下很大程度能体现一家公司的底层运营能力,也会加速行业的洗牌。

冯荦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多点散发的疫情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物流行业企业应当做好长期防疫抗疫的准备。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打通城市物流的毛细血管。建议各地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融资力度,加大针对货车司机的普惠金融规模,为货车司机提供优惠信贷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及货车司机们也应当认识到,需要将生命安全和防控防疫摆在第一位,充分了解途经各地的防疫政策,紧密配合当地有关部门查验,并做好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物流堵塞和隔离防控等突发事件。

川妹子选衣服“绝了”,唯品会数据显示:爱性感更爱舒适

川妹子选衣服“绝了”,唯品会数据显示:爱性感更爱舒适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当代的女性好像彻底变了。变得不再把别人的审美当做唯一的标准,性感也不再是女性追求的首要因素,而是正在把健康、舒适和自由当做了新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正在觉醒,她们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她们的内衣选择上,昔日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罩杯尺码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女性抛弃,无尺码或S/M/L等通杯尺码正在被更多的人青睐。

“肌底衣”、“鲨鱼裤”、“热皮”等号称具备黑科技、发热、舒适、超薄面料等功能的新品类成为年轻女性消费者购物车里的常客。

来自正品特卖平台唯品会的一组数据就显示,2022年1月至今,“无钢圈内衣”搜索量同比增长38%,“无尺码内衣”搜索量同比增长64%;“无感”“无痕”“基本款”“背心式”等关键词取代“聚拢”、“提升”,成为内衣品类需求热词。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衣穿戴体验变革”中,四川地区进行得最为明显。直爽热辣的川妹子成为了爱性感更爱舒适的最佳代言人。

同样是来自唯品会的一组活动数据就显示,四川省的无钢圈内衣销量居全国各省份首位。在四川省会成都市以及直辖市重庆,女性无尺码内衣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61%和289%,在全国销量排行榜中杀到了前三。此外,成都市95后女性用户的无尺码舒适型内衣订单量增长达304%,是各年龄段人群中最高的。

林小姐是一位来自成都的95后,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出差与穿正装的关系,因此导致她对穿戴的舒适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谈到对内衣的选择,林小姐就直言:“现在很多品牌都在卖无钢圈、云朵感的内衣,这种款式的内衣穿一整天也不觉得勒,穿脱很方便,简单无痕、没有排扣的设计也避免了穿在衬衣或紧身内搭里的尴尬。现在我的衣柜中几乎没有以前那种带钢圈的蕾丝内衣了。”

可以看到,四川女性为什么会被叫做“辣妹子”,不仅是因为她们爱吃辣、身材辣,更因为她们率真、不亏待自己的性格。今天,川妹子在内衣的选择上,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时有效控制化妆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依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明确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

第四条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体系,主动收集其上市销售化妆品的不良反应,及时开展分析评价,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落实化妆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和医疗机构发现可能与使用化妆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第五条国家鼓励其他单位和个人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者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报告可能与使用化妆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化妆品安全社会共治。

第六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加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化建设。

第二章职责与义务

第七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建立并完善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体系,组织制定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调查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三)组织监督检查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四)制定并发布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监测基地)的认定标准和管理规范,并组织遴选、管理国家监测基地;

(五)组织开展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和国际交流工作。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药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建立并完善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体系,配备与监测工作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组织调查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三)组织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等工作。

第九条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市县级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建立并完善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体系,配备与监测工作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调查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工作需要,调查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其他化妆品不良反应,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三)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等工作。

第十条 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监测机构)负责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集、分析评价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二)对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处理建议并配合调查工作;

(三)负责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四)制定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地方各级监测机构和国家监测基地进行业务指导;

(五)开展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和国际交流工作。

第十一条 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省级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集、分析评价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并向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向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配合调查工作;

(三)负责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在本行政区域的使用和管理;

(四)对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市县级监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等进行技术指导;

(五)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等工作。

第十二条 市县级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收集、分析评价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并向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向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配合调查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和风险程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其他化妆品不良反应向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并配合调查工作;

(三)协助省级监测机构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等进行技术指导;

(五)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等工作。

第十三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具备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能力,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履行以下义务:

(一)建立并实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体系,配备与其产品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二)主动收集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

(三)对发现或者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四)配合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

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与境内责任人建立不良反应主动收集、报告、分析评价和调查处理的协助机制,确保履行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义务。

第十四条 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应当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发现或者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并配合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向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发现或者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并配合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

皮肤病专科医疗机构、设有皮肤科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与其诊疗范围相适应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确保监测制度有效执行。

第十六条 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获知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记录并及时转交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处理,督促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履行化妆品经营者的不良反应报告义务,配合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调查。

第十七条 国家监测基地应当按照管理规范的要求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参与省级以上药监部门和监测机构对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分析评价,协助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培训、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

第三章 不良反应报告

第十八条 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怀疑与使用化妆品有关的人体损害,均应当报告。

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应当包括报告者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者信息、不良反应信息、所使用化妆品信息等内容。

第十九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通过产品标签、官方网站等方便消费者获知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电话、电子邮箱等有效联系方式,主动收集来自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消费者等报告的其上市销售化妆品的不良反应。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在发现或者获知化妆品不良反应后应当通过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第二十条 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在发现或者获知化妆品不良反应后,应当通过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报告,鼓励其告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

暂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化妆品经营者和医疗机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向所在地市县级监测机构报告,由其代为在线提交报告。

第二十一条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获知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记录报告者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者信息、不良反应信息、所使用的化妆品信息等内容,并于7日内转交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处理。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信息,化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自获知上述信息后,将发生不良反应者信息、症状或者体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日期、所使用化妆品名称、销售所使用化妆品的平台内经营者等信息于15日内书面报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第二十二条 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报告化妆品不良反应,也可以向所在地市县级监测机构或者市县级监管部门报告,由上述企业或者单位代为在线提交报告。

各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和同级监测机构的电话、通讯地址等联系方式。

第二十三条 属于一般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等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化妆品不良反应之日起30日内报告,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15日内报告,属于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3日内报告。对于不良反应情况和分析评价结果等有新的发现或者认知的,应当及时补充报告。

第二十四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应当客观、真实地记录与不良反应监测有关的活动并形成监测记录,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报告之日起3年。境内责任人应当协助建立并保存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记录。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记录应当至少包括:报告者信息、发生不良反应者信息、症状或者体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日期、不良反应发现或者获知日期、不良反应报告日期、所使用化妆品名称等。属于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还应当记录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分析评价情况、后续风险控制措施。医疗机构还应当记录与化妆品不良反应有关的诊疗情况。

以下内容应当尽量收集并记录:不良反应所使用化妆品的特殊化妆品注册证书编号或者普通化妆品备案编号、生产批号、开始使用日期和停用日期,医疗机构诊疗情况。

第二十五条 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其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产品因在境外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而被采取停止生产或者经营、实施产品召回、发布安全警示信息等风险控制措施的,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在发现或者获知之日起7日内,将相关不良反应信息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书面报告国家监测机构,境内责任人应当协助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履行报告义务。

第四章 不良反应分析评价

第二十六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对发现或者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自查产品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生产质量管理、贮存运输等方面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境内责任人应当积极协助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对发现或者获知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

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不良反应之日起20日内,属于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发现或者获知不良反应之日起10日内进行分析评价并形成自查报告,报送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监测机构,同时报送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第二十七条各级监测机构应当逐级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和风险程度向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八条 市县级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对不良反应与产品的关联性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属于一般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市县级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属于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对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当同时报告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市县级监测机构应当对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跟踪调查,详细了解发生不良反应者和所使用化妆品的基本信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进展、报告单位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情况等,并自收到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形成跟踪报告报送上一级监测机构,同时报送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二十九条 对于有明确的化妆品名称及产品销售包装图片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经核对产品注册备案信息,所使用化妆品可能属于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或者未备案的普通化妆品的,市县级监测机构应当报告所在地同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组织调查,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第三十条 省级监测机构应当对下一级监测机构提交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意见进行复核,并对不良反应与产品的关联性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省级监测机构经复核与下一级监测机构评价意见不一致、认为需调整为严重或者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处理的,应当向下一级监测机构反馈。下一级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省级监测机构反馈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对不良反应进行跟踪调查并形成跟踪报告,并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报送相关部门。

属于一般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省级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下一级监测机构评价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下一级监测机构评价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属于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下一级监测机构评价意见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对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当同时报告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省级监测机构应当结合下一级监测机构报送的跟踪报告对严重和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监测数据分析、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属于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跟踪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属于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应当自收到跟踪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并报送国家监测机构,同时报送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第三十一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对收集的全国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监测结果和风险程度,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处理建议。

对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国家监测机构应当组织国家监测基地开展分析评价,并自收到下一级监测机构报送的分析评价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形成分析评价报告报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十二条省级监测机构应当按季度和年度对收集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及时书面报送省级药监部门和国家监测机构。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按季度和年度对收集的化妆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及时书面报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五章 不良反应调查

第三十三条 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收到监测机构报送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处理建议后,根据监测结果和工作需要,可以责令不良反应涉及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并自查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或者依职责对不良反应涉及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开展监督检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第三十四条对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地市县级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同级监测机构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职责开展调查,并形成不良反应调查处理报告报送至上一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逐级报送至省级药监部门。

不良反应发生地省级药监部门应当自收到同级监测机构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依职责组织开展调查,并及时向不良反应涉及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通报相关信息。不良反应发生地省级药监部门形成调查处理报告后通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第三十五条对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地市县级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同级监测机构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依职责开展调查,并形成不良反应调查处理报告报送至上一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逐级报送至省级药监部门。

不良反应发生地省级药监部门应当自收到同级监测机构不良反应评价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职责组织开展调查,并及时向不良反应涉及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通报相关信息。不良反应发生地省级药监部门形成调查处理报告后通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对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自收到国家监测机构报送的分析评价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职责组织开展调查。

第三十六条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缺陷或者其他问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应当通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实施召回,通知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停止生产、经营。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产品造成人体伤害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可以采取责令暂停生产、经营的紧急控制措施。

第三十七条根据调查结果,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认为需要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进一步开展分析评价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可以向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告知相关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后形成自查报告,并报送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

第三十八条根据调查结果,有证据表明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可能存在缺陷的,省级以上药监部门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可以责令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开展安全再评估或者直接组织开展安全再评估。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可能需要制定或者修订强制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或者需要研制补充检验方法的,可以由负责调查的省级药监部门提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者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接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和补充检验方法研制工作。

第三十九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通过分析评价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现产品存在安全风险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缺陷或者其他问题,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化妆品,通知相关化妆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停止经营、使用。境内责任人应当积极协助境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发现或者获知其生产、经营的化妆品存在安全风险、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并同时告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配合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等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医疗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依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处罚。

第四十二条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将化妆品不良反应年度监测情况通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鼓励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境内责任人、受托生产企业、化妆品经营者之间互相告知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

第四十三条 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七章附 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涉及术语含义如下: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病变,以及人体局部或者全身性的损害。

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使用化妆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一)导致暂时性或者永久性功能丧失,影响正常人体和社会功能的,如皮损持久不愈合、瘢痕形成、永久性脱发、明显损容性改变等;

(二)导致人体全身性损害的,如肝肾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等;

(三)导致住院治疗或者医疗机构认为有必要住院治疗的;

(四)导致人体其他严重损害、危及生命或者造成死亡的。

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正常使用同一化妆品在一定区域内,引发较大社会影响或者造成多人严重损害的化妆品不良反应。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化妆品不良反应收集、报告、分析评价、调查处理的全过程。

第四十五条 省级药监部门应当对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发生的不良反应组织开展调查,发现存在安全风险的,应当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 省级药监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想做电商怎么找品牌授权

想做电商怎么找品牌授权

想做电商怎么找品牌授权首先要了解该品牌、然后和该品牌负责人沟通好一切事宜,售后服务谈好后,嗑根据销量沟通价格,接着缴纳保证金、最后签约。

1、首先,要了解该品牌。加入品牌,不是一件随便的时期,首先要考虑到品牌的效益以及信誉度。如果是争议很大的,那消费者去光顾的可能就不大,毕竟网络是虚拟的,不像是实物店,不但能够看到真正的商品,而且能够体验,特别是服装,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异是很大的。只有品牌有足够的效益。

2、选择好品牌后,要跟该品牌负责人沟通好,包括进货渠道,价格,已经售后服务等。售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件商品不管价值多少,消费者用着不满意肯定是要求退换或是什么的,这个时候服务一定要好,处理的结果让消费者满意了,才会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3、售后服务谈好了,就可以根据销量去沟通价格的适宜。这个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般销量越大,供货商给的价格就会越优惠。但是也要考虑到库存问题,有些商品的保质期比较短,一旦滞留了,可能就会面临过期的问题,这就要提前沟通好,是可以跟供货商调换还是需要电商自己承担。

4、保证金。现在有些电商做品牌的时候,需要跟商家缴纳保证金,用来保证自己所销售的商品为正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品牌的口碑,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这也加重了电商的成本。也有些商家已经取消了保证金。

5、签约。签约就需要把双方的条件给书面表达出来,这样不管哪方出现问题,都有规矩可循。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双方的利益,然后获得正式的品牌授权书。

上述程序一旦完成后,电商就可以在自己的品台添加该商品了,并且需要注明是正品,并且需要作出一定的承诺,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保护,最关键要放出品牌授权书,这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物。

天猫贴紧消费者,在广州扎进供应链

在天猫贴紧消费者,在广州扎进供应链

在2021年天猫箱包行业成交排行中,古良吉吉进入TOP 20,在榜的品牌还有COACH、古驰、MCM等国际一线品牌。

这个诞生于2013年的箱包品牌,从校园创业一跃成为知名国货新品牌,成交规模破亿。在2020年618期间,跟李佳琦合作,7天做出15000个包,销售一空。

也有弯路,古良吉吉创始人之一古良回忆,刚走上规模化的时候,产品上新一下子就推五六个系列款、30多个sku,最终只有1-2个能成功,他把其余的称为“炮灰”;也曾经把大预算放在Kol投放上,巨大的不确定下,roi非常难看。

这些,在古良看来是条必经之路。

设计师品牌更大的痛点在于“平衡”——消费者需要个性化、品牌需要规模化,这两个天然割裂的需求如何找到平衡点?古良认为古良吉吉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那个艺术跟商业的平衡点。

一个设计师品牌的灵魂,到底是“设计师”(个人),还是品牌?

古良的经验是:设计师的成功存在偶然性,但是要让品牌销售额持续增长,要给到设计更大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来自于品牌定位下的消费者需求,这也是古良坚持把主阵地放在天猫的原因,不仅有生意,也有生意的因果路径,并且有长成品牌大树的方法。

生意和品牌是两码事,有生意无品牌,决定了短期宿命;有品牌无生意,难以存续。近日,就新锐设计师品牌的成长路径,淘宝教育和古良聊了聊,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

01:箱包创业是如何开始的?

大学还没毕业就进入了箱包行业,主要是参加时装周、创意集市。2017年之后觉得有生活压力了,开始开淘宝店,往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走,公司也从杭州搬到广州,供应链更方便。此后从淘宝一直走到天猫。

目前在设计师箱包品牌商圈里,我们团队的人数最多,这也是核心优势。天猫从2019年左右开始提精细化运营,我们随之开始精细化布局,要有足够的人才梯队。

02:品牌主要经历了哪些成长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是2017年刚开淘宝店,从0-1,当年就创造了1000%的成交增幅;第二是精细化运营之后的高速增长;第三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从人群洞察知道要营销到哪些人,然后针对性地研发产品,把人群和产品匹配之后,通过设计来表达,同时,也会在延伸品类和场景中做规划。

03:如何做产品定位?

早期是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去做设计,核心是想做一套自己的表达语言。近几年我们觉得,包包设计的终点是“没有包包”,市场开始认知到包包不用那么有实用性,可以作为装饰、配饰。

我们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差异化,消费者/买手店都明显反馈古良吉吉的设计含量更高;二是小包配饰化,往“时尚”“时髦”上靠,为“时髦”买单的人群相对年轻化、先锋度更强,这是我们的用户洞察差异。

04:一款产品的研发路径是怎样的?

我们把产品的研发分成两个阶段,一种是个人驱动阶段,一种是以组织的方式去驱动。

早期个人驱动其实就是设计师说了算,她喜欢啥就出啥,根据她对市场的洞察,跟个人的设计能力和转化能力有直接关系,由于运气好、思考的角度跟市场匹配度好,能陆续出一些受欢迎的款。

但是要让销售额持续增长的话,要给设计更大的确定性。

我们2021年正式成立商品部,更多地从品牌定位下的人群洞察去做产品线的划分,把要什么产品做好规划,传达给设计师。有品牌定位,就一定会有这个品牌下的消费者需求,所以集合品牌、消费者、市场三元素给到设计,才能够相对完整地去做设计,带来确定性的结果。

05:从产品策略来看,有哪些经验总结?

2018年的时候,我们啥都不懂,还是用大系列去做,一上就是五六个款,加起来30多个sku,之后发现不对,只有1-2个款或者1-2个颜色能跑起来,其他的就变成“炮灰”。

我们类比到服装行业,一次上一系列产品,核心是做表达,可能只有几个款能跑出来;第二是在线下,需要整体视觉的完整性,所以要一套系列。但是在线上不是的,箱包也不是,线上渠道、箱包更合适的是把单个产品打爆,所以之后我们开始尝试把单个产品打出来。

幸运的是,箱包的生命周期可以非常长,所以很多奢侈品的经典款几十年甚至是100年,这个是我们的行业特点。我们现在很多爆款,还是17年、18年的款,不同于服饰,服饰如果新品刚开始打爆,季节过了就很尴尬了,所以要前置很久,在备货上的风险更高。

06:在营销规划方面,如何找到适合的方式?

疫情后,新品牌核心的增长玩法就是全域营销,以站外的流量放大为主,我们也是在走这个模式。早期是被动的,其实只走到了大主播那一套。我们2020年跟李佳琦合作,有很大部分的增量,后来整个新锐品牌都开始走这一套,确实有好处。但回归本质,一个新锐品牌的孵化还得有自己的长期策略。

第二,包包是一个相对低频的产品,不像食品、快消那么高频。低频的产品购买决策周期更长,需要更多引导,要解决信任度的问题。最合适的还是站外+淘内的结合,种草之后,在天猫形成品牌化的沉淀。

第三,我们在电商运营能力上已经相对精细化了,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另外的增量在哪?其实也是基于此我们从2020年开始去组建和调整团队,把这块重心放大,开始积累和储备全域营销的能力,因为有可能成本最高的是时间不是钱。

07:箱包是个耐用品,如何持续运营消费者,带来复购?

包的消费决策周期长,复购比较难做,我们开始试着去考虑延伸,例如包之外,去做围巾手套帽子,有一些品牌开始往这个方向走。但是我们的延展还是想基于包去做,例如从人群来看,一个用小包包的人,他在商务、休闲、约会、运动等等场景中,我们怎么去满足这些场景化的包。

第二,基于客单价,当消费者需要更多仪式感的时候,从设计力、品质感、品牌概念的讲述等方面都需要升级,所以在常用的基础款和日常款之外,用不同的价格定位也可以增加复购。

08:在箱包配饰这个行业,走过哪些弯路?

2018年的时候,我们的销售体量已经是淘宝上设计师箱包品牌的天花板了。但是我们发现,产品跟表达太设计师(个人化),我们开始往商业品牌转,尝试用更加商业、更多的市场数据来做产品的研发。但是当时对市场数据没有理解,就简单看哪个搜索词更高,小方包销售更高,我们就做小方包;市场上哪个颜色反馈好,我们做哪个颜色,所以整个设计团队都非常痛苦。

2020年上半年,我们跟很多Kol合作效果很好,下半年觉得可以成为“人民币玩家”了,因为在同行里边,我们更愿意去放预算在Kol上,但是实际上可能5个KOL里边都不一定有1个好的,所以roi非常难看,造成很多预算损失。2021年开始,我们改变了泛投的策略,那个也是我们觉得走错、但又必须走的一段路。

09:未来的生意增量在哪里?

去年天猫双11,爆发之后的那5分钟,我们把行业前100做了一个数据分析,从价格带来拆分,500元以下的包竞争非常大,以传统品牌、大众商圈为主。500-1000元的有一些品牌,但竞争力不强,古良在里边占主力竞争品牌,1000元以上的就两三个品牌,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的都更少。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在高客单价这一块布局,但实际上在我们的产品体系里,并不容易成立,我们保持怀疑,所以到目前还没有真正延伸那条线。从商业角度来讲,我们要去做更加符合市场人群需求的消费升级型产品,从材质、工艺上做更多升级。在我们看来,品牌力提升会是生意增量的重要因素。

后记:

2017年是古良吉吉重点做淘宝的第一年,实现1000%的增长,古良说,“那时候只会聊客服,生意参谋的后台根本不会看。”

2018年开始在淘宝教育(原淘宝大学)上课,“我们以前从野路子学,他们教的就是各种流量打法,甚至刷单。”后来淘宝教育讲师告诉我,设计师品牌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品类,由长尾供给来满足个性需求,客单价及人群质量会更高,并且从视觉、运营、复购等等来手把手教我们方法。此后我们正式开始用运营的方式、跟着淘系的思维方式真正做成了公司。

“中国成分”催生新机遇,国货美妆弯道超车在即

同仁堂 除螨皂

前言:

纵观全球美妆市场,2010-2021年的十年间持续稳定增长,其中,亚太市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份额维持在40%上下。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美妆市场体量已达4300万亿,自2016至2020年,呈现了13.3%的复合增长率,预计未来三年迎来更高增幅。可以说,中国美妆正处在朝气蓬勃的产业发展进程中。

在中国美妆市场在整体增长态势下,有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线上渠道做出极大贡献。预计到2023年,中国化妆品销售的线上渠道占比将超过41%,对美妆成长意义重大。其中,天猫凭借正品心智、新品孵化能力、消费者全生命周期运营能力,成为品牌线上增长的主阵地。

第二,2016-2020年,国妆(中国本土化妆品)呈现16.5%的复合增长率。2021年,国妆市场份额达1859亿,未来将突破至2000-2500亿。国货市场的发展令人期待。

以下为天猫美妆国货线负责人亦放在《美博会—天猫美妆趋势论坛》上所做的分享。

消费者:90/95后成主力,00后高速增长

中国美妆市场消费者人群在不断扩大。具体来看,可以从渗透率和消费质量两个维度探讨。

未来中国美妆市场,不仅可以实现渗透率的规模增长,还能够通过消费升级,即客单价的提升,来实现总体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例如,目前中国美妆市场人均消费34美金,较日韩平均150美金的数字,将有5倍爆发的空间。

从消费者年龄来看,90/95后规模最大,已成为消费主力;00后增速极高,消费份额持续增长。从消费者喜好特征来看,90后更注重护肤,95/00后偏爱彩妆。商家可把握机会,提前布局消费者。

国妆崛起:需求旺盛、产业进阶、借势电商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更多元,化妆护理呈现多步骤、流程化的趋势。甚至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文化等特征,衍生出更丰富的护肤使用场景和需求。

同时,中国美妆供应链日趋完善,不仅能实现高产能,也具备基础研发的实力。2021年,美妆新规发布,未来2-3年,市场环境利好,化妆品新规将促进整个产业链重新洗牌。

数据显示,2023年,国妆护肤品的品类渗透率将达55%,彩妆的品类渗透率将突破60%。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妆品牌值得用中国成分将所有品类都重做一遍。品牌应以产品开发为核心,走向更深的基础研究,带来更高的科技生产力,让消费者感受到,国产化妆品同样具有科技含量,同样有功效。国妆品牌应在原料、工艺、配方、肤质体感上全方位做创新,提高国货化妆品的科技含量,拥有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热爱。

国妆创新:找准细分类目,孵化大单品

整个美妆趋势类目,呈现如下特点:1)洁面、化妆水等基础护肤升级,重现增长;2)乳液、面霜等主力类目增长稳定;3)高阶产品,如面、眼、唇部精华,增速显著;4)底妆高阶化,渗透率和价格带双增长;5)防晒类产品从季节性品类转变为全年性关键品类。

针对上述趋势,美妆商家想在大牌盘踞、竞争激烈的美妆市场弯道超车,不妨切入细分类目。就90/95/00后这几个代际的主流人群,在功效成分的赛道上,如果切准主流趋势赛道,进入细分类目,就有机会爆发。以2021年双11为例,国妆品牌中一款冻干面膜类产品,就依靠技术和功效破圈,跻身主流品类。2022年,商家可关注纯净美妆和植萃护肤等赛道。

国妆品牌应秉持大单品的理念,找准细分品类,孵化大单品,而非提倡爆款。大单品的方法论已经很多品牌验证,可复购、能爆发的超级大单品是品牌持续经营的实力检验,也是消费者信赖的基础。

从营销角度,新媒体成为品牌出圈的最后一公里,新媒体对于品牌的市场效益和触达转化都有极高效率。

天猫作为品牌运营的首选阵地,在全产业链路上支持品牌与消费者精准化的长线运营。通过天猫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借助直播及短视频等内容营销机遇,帮助品牌在线运营“商品的全生命周期”和“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双轮驱动品牌成长。

2022年天猫国货美妆行业会以“中国成分”为主线,联合TMIC(天猫新品研发中心)和生态ISV机构,搭建从趋势洞察、数字选品、全域营销和消费者运营的数字化链路,推动国货美妆品牌的数字化转型和美业基础研究的技术创新,助力中国化妆品产业的高端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