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卸任CEO:谁是真正退居谁在幕后“坐镇”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卸任CEO:谁是真正退居谁在幕后“坐镇”

香港联交所涉京东公告

据京东黑板报微信公众号消息,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出任京东集团CEO,将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汇报;刘强东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

徐雷上位 刘强东仍握战略决策权

公开资料显示,徐雷于2007年5月担任京东市场营销顾问,并于2009年1月正式加入京东,历任京东商城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无线业务部负责人、京东集团CMO。2018年7月徐雷担任京东零售集团CEO,连续三年带领零售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去年9月6日,京东曾宣布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

在徐雷两次任命的公告中,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不减反增,而在最新的公告中更是增加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意味着刘强东仍然对京东重要战略有决策权。

黄峥辞任董事长 未来将投身科研

与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不减反增不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则是真正的退居幕后。

2021年3月17日,拼多多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同时,创始人黄峥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其辞任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现任CEO陈磊接棒。

黄峥在2021年度致股东信中表示,在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拼多多管理职位后,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异化让其意识到传统的以规模和效率为主要导向的竞争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要改变就必须在核心科技和其基础理论上寻找答案。黄峥表示,辞任董事长后,自己将更多结合个人终身兴趣,致力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为十年后的拼多多探索高速高质量纵深发展的新空间。

早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峥便表示:“希望未来能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他曾以40岁后就不参与商业,而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例,说明为何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先后辞任CEO、董事长,放弃超级投票权,黄峥几乎完全从拼多多中抽身而退。但黄峥控制的拼多多股份比例仍有29.4%,作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大股东,黄峥仍然对拼多多有着隐性影响力和决定权。

马云平稳过渡 全权交张勇管理

而早在2013年,马云就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六年后,他进一步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把公司全权交由张勇管理。

2019年9月10日晚,在杭州举办的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接棒。当天是教师节,也恰逢马云55岁的生日,他宣布辞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位,他在辞职公开信中写道:“大家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除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和为合伙人组织机制做努力和贡献外,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张近东辞任董事长 苏宁易购无实际控制人

而就在不久前的2021年7月12日,另一家大型电商平台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随后的7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表示,苏宁易购新一届董事会产生,黄明端成为新任董事长。

本月4日,前中超江苏苏宁队球员杨家威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讨薪,称“希望国米张主席在享受喜悦的同时,能够想起我们的悲痛。”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2020年年报显示,国际米兰老板张康阳系苏宁创始人、实控人张近东之子。《证券时报》记者去年2月28日报道称,“2020年11月开始,苏宁就已多次陷入债务违约、资金链问题的传闻。张近东父子将苏宁控股股权全部质押给淘宝,借款10亿元。进入2021年,张近东与苏宁电器集团的股权质押动作更为频繁。”据财报,2021年苏宁易购归母扣非净利润预亏439-449亿元,而公司4月1日总市值仅324亿元。

高度紧张的资金链倒逼苏宁求变。2021年7月30日苏宁易购发布股权变更公告,实控人张近东父子持股比例由2020年的44.92%降为21.74%,略高于淘宝(中国)持股19.99%,但低于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和二期的22.55%持股比例。这意味着,经过系列资本运作,苏宁创始人、原老板张近东已经失去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3月25日,董秘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现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

京东去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实现净收入2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0%,Non-GAAP下的经营利润达到28亿人民币,好于去年的12亿,在整体消费不景气的四季度,京东业绩体现出了抗压性。

百度直播卷土重来,杀向抖音快手

百度直播卷土重来,杀向抖音快手

百度大改YY架构

金额高达36亿美元,百度史上最大收购案从2020年开始,时间过去快2年,至今也没有迎来最终结局。

这就是百度高价收购YY直播案,从2020年开始,本应在2021年完美收官的并购,在2022年的现在还是没有被正式审批。

然而,虽然还没有正式完成对YY直播的收购,但是百度显然已经成为YY新的“主人翁”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百度对YY直播进行了全方位架构调整,以建立独立的YY直播事业群形式,将YY直播原本的20 多个中心整合为7大业务部门。

据悉,七大部门具体包括:三大业务部(手Y业务部、SDK业务部、互动业务部)、两个中台(内容中台、研发中台)、两大支撑业务部门(公共支撑部门、职能业务部门)。

这是百度宣布并购YY直播后首次对其架构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YY直播和百度都有着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YY直播总裁、原欢聚集团高级副总裁张莹,百度副总裁、移动生态用户增长部负责人、互动文娱平台总负责人曹晓冬离职。

在这之后,百度集团副总裁、曾任百度战投负责人的何俊杰接管YY。也是在去年底YY直播公会生态大会上,何俊杰在内部正式宣布了上述组织架构的调整。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俊杰此次对YY直播的架构调整的力度确实比较大。调整大其实对百度和直播来说都是好事,调整意味着百度进一步将YY直播纳入百度的生态系统中,YY直播也能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不管百度改革的动作有多大,也无法改变收购没有被审批的事实。

跌宕起伏的收购案

2020年,百度宣布要收购YY直播,以提升自己的直播业务能力,并实现多元化营收。当时YY直播在国内知名度较高,但是属于欢聚集团的YY直播,彼时受到国内直播业务监管变严以及竞争加剧,发展速度一度比不上欢聚集团的国际业务。

有一定知名度和忠实用户,有完善的直播基础设施,但是业务成绩有下滑趋势——这样的YY直播正中百度下怀,收购YY可以说是百度扩展直播业务的不二选择。

对于YY直播来说,有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的流量、资金加持,称霸秀场直播的可能性会大好几倍。

于是在2020年11月17日,百度正式宣布已与欢聚集团签署最终约束性协议,全资收购欢聚集团的国内直播业务,也就是YY直播。

当时百度称,该交易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这笔“双赢”的生意终于敲定,许多业内人士都对YY直播被收购之后的发展表达了期待态度。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就在签订协议的第三天,国外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长达71页的调查报告,质疑YY当时所属欢聚时代营收造假。

浑水的调查报告指出,欢聚时代旗下YY直播近90%的营收存在造假情况。这90%的造假营收,有约50%的礼物打赏收入来自YY服务器,另外有约40%的收入来自外部机器人或者主播刷单。

“浑水”公司成功搅了浑水,调查报告发出当天,欢聚时代的股价就暴跌26.48%至73.66美元/股。

欢聚时代也做出回应,称浑水公司对直播行业根本不了解,公司可以提供海内外现金余额和银行存款对账单供第三方做现金确认。

最终浑水也没有成功做空欢聚时代,然而,这次做空报告也让更多人注意到百度收购YY直播案。有的人认为百度或许会停止对YY直播的收购,也有人认为百度如果还要继续收购YY直播是不明智的选择。

然而,百度并没有停止收购YY直播的步伐,这是因为百度在乎的从来都不是YY直播的营收成绩。

百度的一位高管就曾向媒体表示:“相比YY的品牌,百度收购更看中其直播基础设施的能力,未来或会与百度直播业务融为一体。”

既然做空报告事件也没有让百度停止收购YY直播,那么为什么到了2022的今天,百度收购YY案还没有被正式审批呢?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由于要强化互联网巨头反垄断,并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可能不会批准百度收购YY直播案,最终此案可能被拖延或者超过申请时效。

按此前公告,2022年3月31日,是百度并购YY直播交易协议的最后期限,至今没有审批通过的信息。下一步,百度和YY直播或将申请延期。

未来,百度收购YY直播能否成功还不得而知,不过,百度已经在布局其直播生态。

直播赛道,战火四起

百度在收购YY直播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直播平台——百度直播。

2020年3月,百度就在其百家号平台中推出直播功能,彼时百度还没有释放要收购其他直播平台的消息。

也许是受到收购案未被审批的影响,从百度直播和YY直播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YY直播还是致力于以往的秀场直播,而百度直播则侧重于知识科普、讲解类直播,两者的直播领域相差甚远。

从百度传出收购YY直播的消息已经过去快两年,国内直播赛道已经发生大变局。不管是YY主打的秀场直播还是百度的知识性直播好像都没有太大市场。

“直播+电商”模式繁荣发展,淘宝、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下场做直播带货,为直播带来了新的生机,直播的变现模式不再只局限于靠“榜一大哥”刷礼物,直播带货的盈利模式更加有效,也更加健康。

直播电商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秀场直播的监管加重,秀场直播已经失去当年的发展劲头,虽然不至于置于死地,但是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减带来了秀场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

虎牙和斗鱼抢占了游戏直播的市场,而YY所在的真人秀市场里也出现映客、花椒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百度收购YY案一直没有结果,那么YY很有可能由于长期的审批拖延而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而百度事先付给欢聚的20亿也不知会如何处理。

此次百度对YY直播进行的架构调整,看来还是没有放弃直播赛道,并且有意改变YY原有的生态系统,这或许会成为YY融入百度的关键一步。

未来,如果百度收购YY直播案被正式审批,YY直播定将迎来更大、更彻底的改革,到那时,我们就能看到百度宏伟的直播蓝图。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唯品会“背着”我们还卖什么?网友的一番话,道出背后秘密

最近看见一位网友的发文,让人感到诧异。这位网友说:“就因为跟闺蜜说了一句‘想吃炸鸡’,她就直接抱着唯品会新买的空气炸锅来我家了,简直感动。”惊讶地不是这段闺蜜情,而是唯品会竟然还卖空气炸锅这种家电产品?

一直以来唯品会都给人一种,专注于卖衣服、鞋子、美妆这类商品的品牌特卖平台。而且,它上面的大牌既便宜,质量也很好,所以自创立初期,就受到很多对价格和品牌较为敏感的女性群体的喜爱,还一度被人认为是“女性专属”的电商平台。

在这位网友下面,就有人表示没想到唯品会还卖家电,要是知道就在唯品会买这些产品了,现在才发现,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对于网友的疑惑,一位从事电商行业多年的朋友就解释道,其实这么多年的特卖经验下来,唯品会早已深入供应链,且熟知各大品牌的特性。所以它凭借着这些优势,将平台上的性价比做到了极致,受到了大批消费者的喜爱。

然后,为了抓住这些消费的心,唯品会就开始尝试和国内外的众多品牌洽谈,想加入更多品类的商品,来满足他们的购买需求。例如,它发现男性消费潜力巨大后,就开始与300多家男装品牌合作;在看见人们对数码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后,还和小米展开了深度合作,让小米仅仅是在它的超级大牌日活动上,其整体销量就同比猛增了12.5倍。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在以前几乎不怎么在线上销售的产品,也在唯品会爆卖。就拿黄金来说,曾经都是线下售卖为主,但现在却在唯品会上的销量暴涨。据唯品会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黄金饰品的订单数就同比增长近八成。

听完朋友的话后,特意上唯品会看了看,发现它确实变了。主页上的细分化分类,有很多的选择,除了女装、美妆外,还有母婴、男装、家电、食品、宠物等种类。可以说从身上穿的,到吃的用的;从人到宠物,都涵盖了,产品种类十分丰富。

看来,现在的唯品会早已不同于往日了,也的确改变了人们对它曾经是“女性专属”的刻板印象。相信拓展扩大业务范围后的唯品会,也将在生活中更多的地方给予消费者极致的购物体验和品牌性价比。

想抢天猫和京东的生意,这些互联网大厂凭什么?

想抢天猫和京东的生意,这些互联网大厂凭什么?

“抖音入局,混战升级。”

3月中旬,抖音发布一则《全球优选进口超市》招商合作规范,定向邀请跨境品牌商家入驻全球优选进口超市,品类涉及日用百货、酒饮零食、美妆护肤和母婴服饰等。

在其近两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布局中,进口端有了新一步动态。

最近,快手进口电商调整了“食品-营养健康”类目,新增“海外营养品”,仅对快手进口店开放,是细化旗下跨境进口业务的意味。

去年8月,快手电商发布公告,宣布开展进口电商业务,同样采取定向邀请制,商家入驻快手进口电商开放平台后,可以通过短视频及直播的形式分享商品。

互联网的尽头是电商——这句话在今天早已不是戏谑,而是现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上述短视频双寡头,从内容到直播,再至电商,没有边界。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也在加速自己的电商步伐。不久之前,美团电商中悄悄增加了全球购栏目,以售卖大牌及日韩美妆护肤品为主。

目前,国内的跨境进口电商行业内,形成了天猫国际+考拉海购“一超”与京东、唯品会“二强”,以及小红书、洋码头等分食者众的格局,当以抖音为代表的超级应用们加速入局,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分 食

一个名为“全球优选进口超市”的抖音账号已经注册完成,详情介绍是“即将上线”。

抖音的跨境电商业务被提上日程是在2020年底,据晚点LatePost消息,张一鸣在年底的内部目标中提到,2021年的三个重点新业务方向分别是跨境电商、To B(企业服务)和LKP(办公硬件套装)。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时做。

抖音电商迅速反应,2021年初,就上线了“跨境商品”栏目,并在此后不断优化细则,入驻商家所售的进口商品,都被统一加上“全球购”标签。

根据官网,目前支持入驻的店铺类型共有四种,分别是品牌旗舰店、卖场旗舰店、专卖店和专营店。

第一种即品牌直营自有店铺,第二种的典型例子是屈臣氏,专卖店和专营店多是拥有品牌授权的普通企业店铺,其中,专营店可以不用拿到直接授权,保证二/三级采购链路凭证完整、正规即可。

全球优选进口超市是全球购业务旗下的一个版块,最大的不同是,邀请的商家直接是品牌,或国内总经销商、独家、一级经销商等。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此前只做“通道”,并不直接承接销售服务,这次,抖音直接把控售前售后,并进一步规范了商家的库存供给等环节。

在一系列明面上的大步伐之外,它的快跑“小碎步”也不少。

一位做抖音跨境进口商家入驻咨询的业内人士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在美妆类目,因为商家太多,平台目前只要腰部以上玩家,基本属于卖场旗舰店以上的“游戏”。

雅诗兰黛、兰蔻、科颜氏等美妆护肤领域的“硬通货”,在专营店限售,而普通的抖音小店,限售品牌更是多达上百个。

这不难理解,美妆一直是跨境进口中的热门品类。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2021年间,我国进口美妆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在2020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00亿元,2021年则增长至1600亿元。

竞争激烈,平台牢控主动权。

快手在去年5月开放进口跨境商家入驻,品类覆盖美妆/个护清洁、食品、钟表和奢侈品四大类目。

同样,它的跨境野心也在2020年显现——2020年11月,快手电商宣布,将联合菜鸟国际开展跨境物流合作。

毋庸置疑,两大短视频平台焦灼的背后,是沉重的电商GMV压力。

有媒体报道,2021年,快手GMV达到预期的6500亿元,相较2020年的3811.69亿元,实现了近两倍增长,但原本目标为7500亿~8000亿元,曾有下调。它的对手抖音,去年GMV约为7000亿~8000亿元,原目标是超万亿。

速 度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去年4月发过一条微博,他在某地举办一场跨境电商论坛活动,做主题演讲,进行到一半时,警察来了,原来是因为限流,主会场外焦急等待的人密密麻麻。

刘润说,他们的疯狂,是因为论坛的主题:跨境电商。

在疫情对大多数行业造成不同程度打击的同时,跨境电商是为数不多的、受疫情影响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98万亿元,实现了15%的两位数增长。刘润提到的一个数据是,2021年一季度,相较2019年一季度(疫情前),跨境贸易同比增长了近300%。

抖、快两家,不会放任机遇流失。

对于两家短视频巨头来说,一方面,跨境进口是一块补齐电商版图的拼图,对完成商业化野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躬身入局之前,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商家通过直播带货,涉入其中,且假货、售后等问题频出,它需要被规范及重新整合。

就在最近,另一家互联网科技巨头美团,也将触爪伸向了跨境进口。

在美团电商升级到底部导航栏后,近期,电商新增了全球购类目。新零售商业评论梳理发现,主要集中于美妆护肤和婴幼儿等跨境进口“刚需”产品,商家也以第三方专卖店为主。

上述跨境电商从业者表示,目前,他还没有接触过入驻美团的相关需求,相较于抖音,美团的流量实在是太小了。

还是以美妆品类为例,美团电商也有不少个体专卖店,所售商品包括LA MER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一线大牌产品,但并非全球购。

由此,美团的跨境进口,尚在粗犷的起步阶段。

根据艾媒咨询一份行业报告,目前,国内跨境电商进口零售市场份额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格局。阿里巴巴收购网易考拉之后,目前的天猫国际与考拉海购,以56.5%的占比牢据市场第一,其次为京东国际,份额为17.8%,唯品会紧随其后,为10.6%,余者如小红书、苏宁国际等,分食最后的蛋糕。

当然,后来者面临的问题不止于此。

除却抖音有了“全球优选进口超市”的步调,但是包括其在内,三家的全球购更多依赖的还是第三方卖家的入驻。

跨境电商最难的部分在于超长供应链,它包括保税仓、物流、海关、支付等多个难关,对于稳坐头部的天猫、京东国际来说,是长达数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对应了消费者在跨境商品购买过程中,看重的正品、售后、物流因素。

作为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迄今尚未摆脱“外卖”的品牌桎梏,电商是美团创立之初就存在的梦想,却在今天,还处于学步中,跨境,看起来是一个步子颇大的举动。

以抖音为例,它的全球购入口繁复,在“兴趣电商”的盘子内,更多依赖商家直播带货——未来,是品牌官方直播带货,需要考虑的是效率问题。

跨境进口零售产业在国内,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以2014年为节点,之前是不甚规范的代购、海淘产业,2014年,海关总署发布“56号”和“57号”文件,逐步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免税等政策颁布,国内几家电商企业意识到机遇,开始入局。

其后,是各家平台根据零售行业的不同形势,进行的细化探索,包括行业的整合、淘汰,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调整。

今天,疫情的催化剂下,又有互联网巨头嗅到机会。固定的行业格局的另一面,是不同于往的逻辑:

短视频平台做直播,本身已经作为电商的一种业态被大众接受;美团不会轻易放弃电商的版图,况且,它不差钱。

更重要的,上述三大巨头拥有同样扎实的基本盘——动辄数亿的用户体量。

刘润说,所有的红利,都是短暂的供需失衡。疫情导致的突发性供需失衡,能维持多久?留给它们的红利不多了。

货品进出难订单骤降,疫情下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倒春寒”

货品进出难订单骤降,疫情下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倒春寒”

快递物流停运无法发货、电商销量锐减生意惨淡、货车司机被堵路上运力削减……疫情反扑之下,全国物流快递运输业迎来了一场“倒春寒”。

截至4月5日16时,全国有46个高风险地区,348个中风险地区。对于全国多地的商品流通来说,这意味着每一车货物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旅程。“现在司机不能进也不能出,过去三天两检,现在一天一检,每个地方防疫政策又不一样,物流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华南一大型物流企业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当前物流运输业的“痛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物流运输受困,与之相连接的企业端和客户端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商家由于“进货难、发货慢”而导致订单明显下降、消费者由于迟迟收不到货而频繁投诉,物流企业更是面临因未能按时配送而违约受罚的风险。

物流企业:车队进出受阻

恐承担货品交付违约风险

在高速路口被堵了两天后,卡车司机张华(化名)又在苏州望亭物流园隔离了近4天。4月2日上午,张华终于解封了,重新握紧方向盘上路。

“这次经历实在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天天封在车内不能随便下来,感觉都快‘憋疯’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早点解封,恢复正常运输。”张华感慨道,被封闭期间,卡车车门上贴着封条,司机活动范围主要就在车厢内那狭小的空间,每天的饭菜也是公司安排送过来。这是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之下,走南闯北的货车司机们的真实写照。

除了面临随时可能被封的风险,货车司机们还得每天为核酸检测发愁。“现在天天想着做核酸,走到哪里做到哪里。我是有时间就做一次,哪怕间隔很短。如果只是掐着点做核酸检测,到跟前万一走不开很麻烦。”货柜车司机刘先生说。

一线货车司机当下的生存状况是国内物流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疫情在全国多地反复,全国物流业因此陷入一定程度的停摆。“我们在华东的好几个基地,都因为这次上海的疫情受到挺大的影响。”宝供物流是物流行业较早的一批企业,至今发展已有20多年,经历了正常的经济周期里的市场冷暖。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总监赵耀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反复不定的疫情,给公司和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尤其在这一波上海疫情中,宝供物流集团的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赵耀华告诉记者,公司在上海有多个世界500强的国际大客户,客户的货品都在上海的仓库里,目前司机进出很难,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效率,“之前司机是三天两检,现在是一天一检,客户订单是不等人的,我们也有合同约定,不能按时送到要承担违约风险。”赵耀华表示,受影响的还不仅仅是上海的仓库,他们在上海周边的多个地区建的仓库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为了应对不同地方的不同防疫政策,赵耀华表示,目前车队只能采取“接力棒”的形式来运输,即司机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换上当地的司机继续接力,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提升一倍,而且还很难找到当地的车辆和司机。

而对于局部受疫情影响的区域,赵耀华告诉记者,虽然货品能正常运输到达,但公司的相关人员无法出门清点货物、装卸搬运,也给货品交付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有些地方,防疫政策频繁变动,企业更是没法应对。

“目前车队受限很严重,我们的主要业务就在江浙一带,现在很多车辆都滞留在那边。”福建一物流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给司机一个基本的保障,每一辆车都是有保底薪资的,无论跑没跑、跑多少,费用都不变。现在因为车辆滞留,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我们养这些车,成本又不断上涨,只能去消耗有限的利润了。”该负责人表示。

商家“进货难 发货慢”

订单下降明显

物流连接的发货商家同样陷入困境。“感觉大半个中国都不能发快递了,不是办公、物流仓在疫区,就是消费者在疫区。”有商家在社交平台上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们这边现在处于疫区,货品都发不出去,只好跟客户沟通好,让他们申请退货退款。”江苏一名在淘宝上开花店的店主刘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半个月收到的订单都只能全部退回去,店铺经营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而近期做服装电商生意的汪先生也特别着急,眼下本应是春装上市销售火热的时候,可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物流受阻,他很难从外地调到新货来销售。“不仅进货难,发货也很难。”汪先生表示,因为物流时间过长,有的消费者放弃购买,有的还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中途退单了。据了解,根据电商平台的规定,如果消费者中途退货,快递费用需要由经营者自己来承担。“受疫情的影响,我们的订单数量直接腰斩,生意太难做。”汪先生说。

记者从快递业内了解到,目前多家快递公司在全国都有多达十几个区域处于停运状态,而且每日都在更新。截至3月28日,各地停发网点已超过2000个。“我们都在努力申请通行证,不然没法走。”某快递公司上海区域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能申请到通行证是目前对行业来说最大的利好。

“运输配送的货品中,有些是工程施工需要用到的半成品或者成品,不能及时送达,就会影响施工方的施工进度。”赵耀华告诉记者,而对于快消类产品来说,商家都有明确的采购或者供货计划,物流不及时,会给销售端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两年,我们服务的品牌商和制造商都很难过,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产品,配送端又出了问题,有些产品发不出去,就会造成库存。”

从3月份开始,为了保证快递网络有效运转,中通、圆通、中国邮政等多家物流快递企业都推出了不同的帮扶举措,缓解网点压力、保证邮路顺畅、助力解决商家发货难题。中通方面表示,中通金融追加5亿元贴息疫情专项贷款,助力缓解网点资金压力,并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网点,由省区统筹安排支持提供防疫物资。圆通总部设立总额为3亿元的抗疫基金,针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分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给予10万元~30万元额度的3个月免息借款支持;对全网受疫情影响的分公司,服务质量考核给予主动减免;对相应的业务量考核,给予调整放宽等等。中国邮政方面也表示,全网增开了56条省际线路,动态调整了168条省际线路,通过绕行、直开的方式来避免疫情对邮路的影响。

电商平台纷纷纾困

物流业呼吁帮扶政策

应对当前形势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企业都只好不计成本活下来。“我们现在就是不计成本应对各种问题,比如过去深圳有仓库,直接把货物发到深圳,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就行了。但像前段时间,深圳仓不能用了,我们就要从其他地方长线调货过来,比如调到广州仓,那广州仓的人手配置、信息系统投入等,都是要翻倍的了。”赵耀华表示,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经常处于打“游击战”的状态。

而针对物流受阻给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带来损失的情况,各平台也纷纷发布公告,帮助商家渡过难关。拼多多此前发布公告,3月14日起对部分收发货地址在受疫情影响地区的订单,实行“延迟发货暂不赔付”的政策;3月13日,抖音平台也发布“疫情期间商家豁免及应对方案”,3月17日,抖音官方还开了一场直播培训课,讲述疫情期间商家如何报备;3月15日,天猫平台发布公告,考虑到疫情对商家店铺经营、物流发货产生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延迟发货的自动赔付。

对于全国物流受疫情影响大面积受阻,赵耀华呼吁,政府应出台相关作业指南和帮扶政策,纾困受影响的快递物流企业。“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疫情下物流流通上的指导意见,而不只是发个通知说关停了;在物流运营层面,政府能否考虑在税收、应急资金上给予企业一些保障和扶持。”赵耀华说。

针对疫情导致物流运输受限的情况,近期辽宁省发布了《关于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运输重点物资的货运车辆,要按照‘非必要不阻断’原则,保障快速便捷通行,不得擅自层层加码、搞‘一刀切’。”此外,对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重点物资货运车辆,《通知》要求查验核酸检测报告、健康码和行程码为绿码即可,不得随意限制通行;对于通过查验行程码确认为来自非中高风险地区的重点物资货运车辆,在司乘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健康码和行程码为绿码的情况下,要保障顺畅通行。

考验物流业运营能力

行业或将加速洗牌

疫情除了给货车司机带来不小困扰,以及导致国内部分城市短时间内物流运输受阻,部分供应链局部断链之外,还加剧了原本就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的分化。万联亿通公司运营总监冯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疫情前,我国物流需求规模依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但物流行业发展呈现严重分化的态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依旧没有改观,可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另外,物流价格战依旧频繁上演,货车司机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在过路费方面,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政“按货车的轴数收费”,导致货车空驶空返费用上升。

赵耀华也告诉记者,如今物流行业服务的许多客户,包括外资大品牌都有在中国建厂,有一套完整的生产供应链,他们会把一些非核心的环节进行外包处理,然后就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物流承包商;此外,以往签订的物流合同是一年定一次价,但现在的合同期越来越短,服务功能的链条越切越细,比如在运输上就会签好几家物流公司,一家公司负责一段路程,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选择和其他公司合作,不一定绑定一家公司。

“现在我们要赚钱就只能拼底层运营能力了,也就是线下的实体网点、运输网络和服务网络这三张网,再有就是信息系统能力,没有这些积累和沉淀,就很难有抗风险能力。”赵耀华认为,疫情的冲击下很大程度能体现一家公司的底层运营能力,也会加速行业的洗牌。

冯荦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多点散发的疫情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物流行业企业应当做好长期防疫抗疫的准备。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打通城市物流的毛细血管。建议各地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融资力度,加大针对货车司机的普惠金融规模,为货车司机提供优惠信贷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及货车司机们也应当认识到,需要将生命安全和防控防疫摆在第一位,充分了解途经各地的防疫政策,紧密配合当地有关部门查验,并做好应急预案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物流堵塞和隔离防控等突发事件。

疫情之后出现一批“新职业”,薪资高工作自由,但家长们并不看好

疫情之后出现一批“新职业”,薪资高工作自由,但家长们并不看好

在老一辈人眼中不管学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似乎都没有铁饭碗来的稳定,甚至对于一些当下热门的专业和行业,家长们常会有让人啼笑皆非的误解,比如说学计算机就等于是修电脑的,学园林专业就是种树的,除非毕业生说我要考公务员,在家长眼中才算是一份正经的好工作。

但是如今大学生数量层出不穷,别说公务员竞争的有激烈,就算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行业,大学生没有出色的学历和能力也很难就业,不过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活络,想法也多,既然传统职业无法满足就业的需求,那就去尝试一些新职业。

疫情之下00后尝试“新职业”,收入不比铁饭碗差

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也受到一些冲击,不少企业甚至裁员减薪来减少公司的损失,但是当代00后并没有“认命”,而是开发出一些新职业,比如说代客扫墓。

清明节扫墓是我国一项传统,但是由于工作或者是疫情的影响,很多人无法赶回老家探望先辈,于是代客扫墓的职业应运而生,一位00后女孩就是工作人员之一,据她介绍有时候订单多到接不过来,每次收费几百到上千元不等,有时候也要代哭,不过报酬十分丰厚。

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独自在外打拼,为了排解寂寞会养上一只宠物,但是宠物可能会因为意外离世,主人想要体面的告别爱宠,于是宠物殡葬师这个职业就产生了,从事的多半是年轻人,还有不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工作,有大学生表示因为自己本身喜欢宠物,能体会离别时的感情,而且这份工作收入不低,甚至不比铁饭碗差。

还有一个看似和90、00后没什么关系的职业,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那就是家庭收纳整理师,这个职业也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行业,尤其是一些平时工作忙,收入比较高却没时间整理房间的家庭,很喜欢聘请这些专门的整理师来上门服务,据悉日新就能有300~800块,许多整理师年薪都超过十万,这也是为何不少毕业生愿意加入这一行业的原因。

这些新职业薪资高工作自由,但家长们并不看好

大学生们总是年轻有冲劲的,比起考公或者在私企固定时间上下班,这些工作自由且薪资高的新职业更有吸引力,但是家长们却不看好,原因无他,在家长看来这些工作不稳定,甚至是不体面。

就拿代客扫墓来说吧,很多家长是不愿接受学生毕业后去从事这类工作的,因为长辈还是有些忌讳,而且家长们也不想学生读完大学后从事的是服务行业,可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各行业迭代速度也都在加快,家长认为稳定体面的工作不好找不说,发展或许也已经在走下坡路。

就比如说会计,电子商务等行业,从前的确是香饽饽,但如今这些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来是竞争人数多,二来也是市场人员饱和,所以对于大学生选择一些新职业就业,家长不妨放开心态去看待。

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就是应该趁着这个阶段去拼去闯,事实上国家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甚至还会给与一定的补贴,家长与其让大学生刚毕业就去考公从事一眼能看到头的工作,不如让他们试一试,没准也能成为新行业的创造精英。

毕业生就业既要抓住机遇,也不能好高骛远

新职业的兴起给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如果遇到机遇大学生要抓住,不是每个被苹果砸中的人都会发现地心引力,大学生做好迎接各种机会的准备,能让就业之路更宽广。

但同时大学生也切记好高骛远,有些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和个人能力认识不充分,以至于大公司进不去,小公司看不上,浪费就业时间甚至于错过了自己应届生的身份。

每个大学生都想一步到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如果刚毕业就能碰上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暂时遇不到,大学生不妨找一个差不多的企业先积攒经验,学习本事,同时关注身边的机会,等到自己成熟有能力的时候再换工作。

新职业的出现给了大学生很多新鲜感和就业职位,但大学生也不要盲目的追求有趣,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判断是否适合,以免在试错中浪费时间。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些新职业呢?你会想尝试从事吗?

“莆田鞋”集体商标获批 将摆脱“山寨鞋”困局?

“莆田鞋”集体商标获批 将摆脱“山寨鞋”困局?

近日,“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在“莆田鞋”的图形商标里,一根鞋带为主体,串起了“莆田”拼音的首字母“PT”。

“文字还没下来,图形商标现在可以用。”3月31日,莆田市鞋业协会工作人员向作者表示。

鞋业是莆田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官网显示,截至2018年12月莆田市全市有制鞋及相关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至此,一直困于“山寨鞋”困局的莆田鞋业,也即将迎来“真莆田鞋”时代。

不过,“莆田鞋”如果想要成为“邻居”晋江市安踏(安踏体育 02020.HK)、特步(特步国际 01368.HK)一样的品牌,或许还很遥远。

“莆田鞋图形”商标获批 已授权16家鞋企

作者注意到,“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的注册人是莆田市鞋业协会,商标权属于莆田市鞋业协会。

2021年6月,莆田市初步确定了“莆田鞋”集体商标的LOGO和名称,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报注册。近日,“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获批成功注册。

目前,已注册的“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有效期至2032年2月27日,核定使用商品/服务项目包括运动鞋、儿童运动鞋、休闲鞋、轻便胶鞋、足部防护安全鞋、旅游鞋、儿童旅游鞋和皮鞋等。

公开信息显示,“莆田鞋”“PUTIAN SHOES”商标及另一图形商标则尚处“等待实质审查”状态。

“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申请的代理机构为福建省南方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作者:“(申请下来的)不是你们想的‘莆田鞋’三个字。目前对于那种带地名的普通集体商标没有(太多)案例在先。”

根据《福建日报》的报道,“莆田鞋”商标的具体运营管理,是由“莆田名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来操作,目前已授权16家莆田鞋企使用该商标。

对于“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的成功注册,体育服装专家张庆向作者表示:“这个做法也值得肯定”。

“通过行业协会、内部的规范,这对莆田对外形象的建立和本身声望的提升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因为莆田原来有那么多家中小微企业。他们需要逐步建立起整套品控机制,包括如何鼓励创新。注册商标,只是第一步。”

制鞋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50万人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起,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品牌陆续在福建莆田开设代工厂。自此,鞋业逐渐成为莆田市支柱产业。

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官网显示,截至2018年12月莆田市全市有制鞋及相关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据《福建日报》报道, 2021年莆田市出口鞋靴3.3亿双,货值148.2亿元。

莆田鞋类制造业因代工学习到了经验,积累下了产能,但代工所受的限制也不少:一方面,品牌方会严格控制订单量,莆田的鞋厂必须严格按照订单量进行加工,即使有能力也不能扩大生产;另一方面,代工毛利不高。援引《人民日报》的采访,一位鞋厂负责人称,加工高端鞋利润率为15%—20%,中端10%—15%,低端8%—12%。

此外,莆田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海外订单减少,莆田的鞋厂受到极大影响,对一直代工却无品牌、无设计能力的莆田鞋厂来说,“仿制”是一条“转型成本低且暴利的捷径”。

仿制鞋利润是代工的3倍

新品牌难立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仿冒鞋的利润是代加工的三倍。而莆田人做的仿冒鞋,真假难辨,价格低廉,不少消费者知假买假。

但暴利的仿冒鞋产业没有未来。

侵权被扣处罚乃至刑拘,是仿冒鞋商随时面临的风险。更为致命的是,本土品牌也将被扼杀在摇篮中——“假冒之都”的称号被消费者直接扣在了所有莆田系鞋厂上。

莆田市也看到了这样的危机。从2010年开始,莆田市便加大了打假的力度。

2010年7月初,莆田警方查获11个跨境英文售假网站,缴获精仿耐克、阿迪达斯Yeezy运动鞋百余双及少量Chanel、LV皮带,总案值折合人民币 1000余万元。

2014年到2015年5月,莆田市共捣毁制售假鞋类窝点146个,涉案金额2.6亿元,缴获假冒鞋类176万双;

2021年的“315”,莆田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集中销毁活动,47000多双假冒成品鞋被全部焚烧。

不过,要抓完假鞋制造者并不容易。

一方面,有媒体报道,莆田假鞋绝大部分是由家庭小作坊和小工厂生产,这些作坊少则几人,多则几十甚至过百人,分布在莆田市各个村镇、街道的民宅里,他们大多没有工商登记也没有营业许可,一家人或几家人合伙买来制鞋设备,雇上工人就闭门生产。

另一方面,鞋业是莆田的支柱性产业,如果严打完全取缔,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当地市民的就业。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老板接受采访称,监管严格后,他身边做假鞋的档口和工厂被抓的有20多家,老板判了缓期出来后又继续做,“因为只能做这个来凑钱交罚款。”

这样的背景下,打造原创品牌是莆田鞋业唯一的出路。

对此,莆田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21年1月至7月,莆田鞋业也投入25亿元真金白银进行技术改造。

但在市场成熟、品牌饱和的当下,单一企业想打造出原创知名品牌并不容易。很多鞋企也都尝试过创立自有品牌、拓展电商渠道,但由于起步晚、孵化难度大、投入成本太高,效果微乎其微。

专家:需提炼核心价值 品牌发展还面临巨大挑战

“莆田,我们打个比方,有一点像电子产品的华强北。如果把莆田当做一个区域品牌来看的话,它有负资产,也有值得挖掘的潜在良性资产。”3月31日,体育服装专家张庆对作者分析称。

所谓良性资产,张庆认为,莆田的运动鞋业发展多年,甚至曾经有过一些被国际运动品牌认可的故事。“他有制造能力,还在制造过程中拥有了技术应用端的创新能力。”

作者注意到,在2020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时任莆田市市长李建辉还曾公开“自嘲”:“有一个尴尬的笑话,如果你的耐克鞋穿两年就坏了,是真的耐克,如果三年才穿坏,那就是莆田做的。”

“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注册成功,虽然没有文字商标的影响力大,但也是重要的开头。不过,张庆表示,“莆田鞋”这一品牌若想要发展,内外方面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向内看,他们需要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体量,并逐步建立起高于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以及整套品控机制,包括如何鼓励创新。

“要有一个‘持久战’的准备。仅团体标准,就有1.0、2.0甚至3.0版本,实际上是无尽头的。不能出于‘加工一单收一单的钱’或者‘去网上卖点仿制品就是为了挣快钱’这个心态,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否则这事没戏。”

向外看,他们需要提炼自身的核心价值,然后进行优化、创造,将品牌故事讲出去。“现在的消费者关心你的产品质量,还在意你品牌是否有趣、有故事,这就有机会。”

也就是说,“莆田鞋”如果想要成为“邻居”晋江市安踏、特步一样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让渡隐私的个性化推荐,关还是不关?

让渡隐私的个性化推荐,关还是不关?

《黑客帝国》里,反叛军领袖墨菲斯向男主角尼奥提供了红、蓝药丸的选择,吃了红色药丸能从幻象中醒来,面对的却是痛苦的末日图景,吃了蓝色药丸则停留在幻象中,一切如常。

近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开始正式实施,涉及算法推荐的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红书、微信、微博等头部平台均允许用户“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不过,关闭后的使用体验直线下降,期待中的广告减少并没有发生,部分平台推荐内容一成不变。

用户希望关闭个性化推荐,恰如尼奥选择服下红色药丸。不过,用户光是找到关闭个性化推荐这个红色药丸的按钮就很费劲,而服下药丸后,用户并不能获得高质多样的内容,差劲的体验感、不见减少的广告,最终让用户选择还是打开个性化推荐,回到量身打造的算法世界。

为了体验,用户被迫打开算法推荐

当得知个性化推荐可以关闭后,朱腾立刻向观察者网表示了果断关闭的意愿,完成我-tab栏-设置-通用设置-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关闭-确认关闭7步操作后,朱腾主页右上方的推荐变成了精选。

“我的主页永远都是游戏和萌宠,想要点新鲜感,拓宽一下视野”,朱腾说,之前的推送有些“取悦过头”,他虽然喜欢打游戏和萌宠,但也想开拓视野看点不一样的。

与朱腾有类似想法的人大约在生活中占了一半。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他们希望《规定》能遏制诱导过度消费(68.2%)、大数据杀熟(61.9%)、诱导沉迷(57.5%)、过度收集个人信息(46.0%)等方面的不良之风。

但关闭算法推荐,并不意味着能获得优质多样的信息推荐。朱腾刷了不到5分钟的非算法推荐视频,就默默把个性化内容推荐打开了。“怎么净给我推送疫情新闻”,朱腾抱怨,他猜是因为自己打开了位置信息,又身在疫情严重的吉林省的原因。

希望打破平台用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获取到新信息是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关闭后的内容推荐仍然单一且体验不佳。

某问答平台用户江鑫告诉观察者网,当获知可以关掉个性化推荐后,他也立刻就尝试了,但不论怎么刷新,首页永远都是同样的内容。他的直观感受是“好像没有一种通识的无差别推荐的内容,要么根据算法推荐,要么就不推荐,(平台)直接躺平”。

除了体验不佳而被迫打开算法推荐,更多用户并不知道可以关闭算法推荐,这与平台设置的隐蔽有关。有媒体测算,目前平台给出的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的操作在5-7步之间,步骤较为繁琐。而如果用户不刻意关闭,个性化推荐则默认开启,也不会给用户更新提示。

操作的复杂化,实际上是在为用户关闭化推荐设置障碍。有五年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的马竞对观察者网表示,“明面上放置了一个公平的可关闭按钮,但平台有很多办法诱导你不去选择关闭”,“这些平台的产品经理正在规划(让用户打开个性化推荐的)方案中”,他说道。

在观察者网的调查过程中,有用户直接向观察者网表示,“首先要找到这个关闭按钮就挺麻烦的吧?我不想费心思去找”。

此外,多位用户试用关闭个性化推荐后,表示广告推送并没有减少,一位短视频用户就对观察者网表示,自己尝试了关闭个性化推荐,但广告推送并没有变少,虽然这些广告不够精准,但体验并没有优化。

个性化推荐,让平台商业化潜力迅速拔高

平台之所以对关闭算法推荐躲躲藏藏,在于其商业化与算法推荐紧密相关。

马竞介绍,PC时代的算法推荐,网站分发的内容没有区别,用户完全是被内容吸引,用户达到一定体量后,平台会对依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年龄、性别进行粗略区分,打包成不同的用户库,然后分发广告。

进入移动端后,平台不仅对用户进行标签库的区分,对呈现的内容也进行了精细化。到这一阶段平台收集的信息可以无限精细下去,平台不再满足于获取个人信息,而是从用户的关系链、好友圈,商业化潜力无穷。

用户获得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同时,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也被迅速拔高。比如擅长个性化营销的抖音、快手等平台,在用户信息流中加入的广告和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通过算法进行精准营销,提升用户的购买率。而抖音和快手发力同城、好友等私域流量,也可掌握用户的关系网,进一步升级电商和广告等平台主流营收模式的增长潜力。

《哈佛商业评论》曾有报告指出,就市场营销而言,用户体验的个性化可以让投资回报率提升五至八倍,并将销售额提高10%以上。

通过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是平台提升商业化效率的另一维度。换言之,即通过“千人千面”产品服务,不断给用户提供命中喜好的内容,让用户产生“它很懂我”的心理,帮助新用户留存、转化付费,最终目的仍是提升商业化变现效率。

马竞认为,精准的算法推荐会让用户接受信息的即时满意度变高,从而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帮助新用户留存,平台的数据会更好看,商业化潜力也更高。

管理咨询专家、前尼尔森研究总监朱逸也曾指出,推荐算法是根植于网络商业中的底层技术,价值在于对过往商业效率的改善与提升,具体表现为讯息的精准触达、公众偏好的理解、商品与服务的迭代等,促使了商品、服务、社交在多元主体间的顺畅与高效。

但是,平台过分逐利势必会损坏用户的隐私或是利益,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例证。此前,滴滴打车手机越贵打车价格越高、携程订购酒店价格远高于实际挂牌价、美团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等事件频发,实际上就是平台牺牲用户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更大化。

马竞认为,让用户即使满意度上升的同时,精准的算法推荐也会让用户的延迟满足能力下降,长此以往,用户的跳跃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会被禁锢在算法之中。

平台需提供细化选择权,商业竞争应回归本质阶段

从法律层面来看,平台的举措已经在形式上满足了《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不能被视为违规行为。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律师表示,平台运营商基本都在政策中添加了“个性化推荐”的相关条款内容,条款内容上对于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进行了概况性的解释说明,也在客户端的设置中给用户提供了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的选择权利。

胡律师称,从上述调整可以看出,各大平台按照《规定》的要求相应调整自身的政策和功能,从形式上来说基本满足了《规定》的相应要求。

不过,形式上的满足并非领会《规定》的内核。《规定》出台是为解决被诱导沉迷、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用户痛点,维护用户利益。但目前来看,由于用户已经习惯甚至依赖个性化推荐带来的体验感,而平台也暗自助长这种依赖,或许将导致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并不能通过法规的施行得到解决。

未来如何避免算法变“算计”,更多要依赖平台对《规定》内核的领会和相关法规的进一步细化。

胡律师表示,《规定》实际上指导平台对个性化推荐进行可选择标签的细化操作,让用户选择哪些具体信息、浏览行为和隐私数据分享给平台。比如《规定》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但是平台并未提供更细化可选的个性化推荐选项,而是集中于一个开关按钮。

从法规层面来看,胡律师指出,《规定》中对于“用户标签”的含义并没有再进一步的明确,“用户标签”是否可以再细化为“内容浏览、互动交流、搜索、关注、浏览、下载及交易等标签”,使平台给予用户更加细化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依据的选择权利,而不是仅仅提供关闭或者打开“个性化推荐”功能的选择权,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商业化利益,平台和依附于平台的商家也需要转换思路。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监管趋严,国家对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渐强,依靠广告营销和平台浏览并非长久之道。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欧阳昆泼对媒体表示,“以擅长个性化营销的电商平台为例,在货找人的发展阶段,商家可以依靠精准推荐快速猎取用户,而重视营销和流量的卖家获得更大利益。但是在隐私政策和新规时代,失去‘瞄准镜’的互联网营销将会效果大减。”

欧阳昆泼表示,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学会多条腿走路,行业竞争也渐渐回归到本质竞争阶段。相比那些擅长流量的商家,专注产品和用户价值的企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产品力成为获取用户的关键因素。而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则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去落实与法律管控相关的事务,包括保护用户隐私、让用户有控制权以及算法推荐的审核和备案等方面。

《人民日报》评论则指出,平台的“算法”不能变“算计”。守好边界,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才能让算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才能推动信息服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黑客帝国》中,现实世界由一个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机器极为智能唯独缺乏创造性,它们将人类“豢养”在矩阵之中,榨取人类头脑中的创新思维,钻研人类心理而后不断升级矩阵,希望最终通过矩阵革命获得独立,彻底摆脱人类。

当然,算法没有这般恐怖,平台通过算法追求商业化利益与用户的权益保护之间势必存在平衡点,而这还需平台的自觉与法规的细化,到实现这一步后,用户便也不再需要牺牲体验来保护权益,也不必面对红蓝药丸的选择了。

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关闭某App的个性化广告时跳出的提示。

日前,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抖音、微信、淘宝、美团、大众点评、今日头条、百度、微博、小红书、腾讯新闻、哔哩哔哩、快手等App,均上线了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按键。但真正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多数App想要关掉个性化推荐没那么容易,要想真正对滥用算法说不,还任重而道远。

政策

直击痛点 向滥用算法说不

此次《规定》明确,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监管范围内,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

《规定》的出台,可以说直击许多痛点。例如禁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假消息不能被“个性化推荐”。《规定》还针对大家关心的用户权益保护问题,明确提出用户要有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此外,《规定》还明确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通过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并提供选择或删除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避免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针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规定》作出具体规范。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调查

算法推荐困扰网友

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不同用户打开手机能刷到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和新闻,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不少人吐槽,自媒体平台上的毒鸡汤、各类养生谣言,似乎长了眼睛,专挑老年人推送。而一些游戏类的内容,更喜欢推给青少年用户。除了千人千面的短视频平台以外,各大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搜索App的结果排序、浏览器中的推送消息,基本都运用了推荐算法。

小罗是福州一家企业的白领。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和同事午餐期间聊起网上颇热的“热饭神器”。下午回到办公室打开购物App,发现搜索栏和页面上已经推荐了“热饭神器”。“感觉自己被监听了,还挺可怕的,毫无隐私可言。”小罗说。

和小罗一样,网友“泰克罗”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某外卖平台的超级会员,本以为会员会比普通用户点餐便宜,但实际上他即使叠加了各种会员优惠券,仍然比普通用户的价格更贵。这让他一度十分郁闷,也向平台投诉过,却难有满意回复。“我还发现在购物平台上,相同的平台,一样的物品,我的手机页面上显示的比我朋友的贵了20元。”他怀疑,这是不是因为他用的手机比朋友的贵,由此被大数据“杀熟”。

体验

关闭推荐步骤烦琐

记者了解到,《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平台必须要在显著位置上线算法关闭键。记者体验后发现,各大平台虽然推出了关闭键,但要找到关闭键,却没那么容易。

抖音可以算是国内推荐算法的知名代表。记者尝试在抖音关闭个性化推荐时发现,要完成它,需要7个步骤。打开App、点击“我”、点击导航栏、点击“设置”、点击“通用设置”、点击“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点击“个性化内容推荐”右侧的关闭按钮。如果对手机App操作不那么熟悉的用户,在进行到第二步的时候可能就无法继续下去。

抖音也在关闭页面上明确提示:选择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后,仅会向用户推送与偏好无关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或广告。因此,一旦关闭个性化推荐服务,用户可能会看到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内容,使用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微信上,记者点击“我”,打开“设置”,进入“个人信息与权限”,再点进“个性化广告管理”,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关闭时出现了提示信息:“若你不想接受个性化广告服务,你可点击相关按钮进行关闭管理。若你选择关闭,你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但本产品将不再向你展示个性化广告,你看到的广告将可能与你的偏好相关度降低。”

记者又在淘宝上尝试关闭个性化广告,需要先点击“我的淘宝”,再点击右上角的“设置”,进入“隐私”里的“广告管理”进行关闭。关闭个性化广告时,淘宝跳出了与微信类似的提示。

而在大众点评上,关闭算法推荐需要依次点击“我的”“设置”“隐私管理”,然后选择关闭“接收个性化内容推荐”和“接收个性化广告推荐”,同时还设置了“清除历史个性记录”的按键。

记者同样测试了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想要顺利关闭推荐,操作步骤几乎都在5个以上。

网友

期待《规定》的整治效果

《规定》的出台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表示非常期待整治的效果,希望大数据监听、“杀熟”等行为能够逐渐杜绝。“普通百姓并不懂算法,对于平台给出的算法解释可能无法读懂。所以对于算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很多时候会沦为摆设。”也有网友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监管和执法中能够更加给力,还网络更加清朗的环境。

福建景行律师事务所律师江一泓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如打赏主播、游戏大额充值等案例并不少见。而此次《规定》的出台也非常明确提出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算法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监管需要迎头跟上。期盼未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尽快形成各类具备可操作性的细则。

川妹子选衣服“绝了”,唯品会数据显示:爱性感更爱舒适

川妹子选衣服“绝了”,唯品会数据显示:爱性感更爱舒适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当代的女性好像彻底变了。变得不再把别人的审美当做唯一的标准,性感也不再是女性追求的首要因素,而是正在把健康、舒适和自由当做了新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正在觉醒,她们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感受。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她们的内衣选择上,昔日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罩杯尺码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女性抛弃,无尺码或S/M/L等通杯尺码正在被更多的人青睐。

“肌底衣”、“鲨鱼裤”、“热皮”等号称具备黑科技、发热、舒适、超薄面料等功能的新品类成为年轻女性消费者购物车里的常客。

来自正品特卖平台唯品会的一组数据就显示,2022年1月至今,“无钢圈内衣”搜索量同比增长38%,“无尺码内衣”搜索量同比增长64%;“无感”“无痕”“基本款”“背心式”等关键词取代“聚拢”、“提升”,成为内衣品类需求热词。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衣穿戴体验变革”中,四川地区进行得最为明显。直爽热辣的川妹子成为了爱性感更爱舒适的最佳代言人。

同样是来自唯品会的一组活动数据就显示,四川省的无钢圈内衣销量居全国各省份首位。在四川省会成都市以及直辖市重庆,女性无尺码内衣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61%和289%,在全国销量排行榜中杀到了前三。此外,成都市95后女性用户的无尺码舒适型内衣订单量增长达304%,是各年龄段人群中最高的。

林小姐是一位来自成都的95后,因为工作需要长时间出差与穿正装的关系,因此导致她对穿戴的舒适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谈到对内衣的选择,林小姐就直言:“现在很多品牌都在卖无钢圈、云朵感的内衣,这种款式的内衣穿一整天也不觉得勒,穿脱很方便,简单无痕、没有排扣的设计也避免了穿在衬衣或紧身内搭里的尴尬。现在我的衣柜中几乎没有以前那种带钢圈的蕾丝内衣了。”

可以看到,四川女性为什么会被叫做“辣妹子”,不仅是因为她们爱吃辣、身材辣,更因为她们率真、不亏待自己的性格。今天,川妹子在内衣的选择上,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