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消失的经销商,电商化的工厂

“姐,您考虑一下,我已经给到最低价格了。本来利润就低,如果再赠送,我们就亏钱了。”

在一家西餐厅,李文正在和该餐厅的老板进行一场“拉锯战”。

作为一家餐饮日用品工厂的区域经销商,他多年来依托地推模式拿下许多餐饮店客户,但是现在却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客户越来越难谈”。

“我之前听成你给的价格是20公斤,但现在说是20斤,重量缩水一半,纸巾花纹选择也不多。”西餐厅老板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她说道:“对比下来,我之前在网上直接找工厂定的性价比高很多。”

这便是李文的难题:M2C即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生产厂家对消费者)模式下,工厂与消费端直接对接,供应链的效率改革潮下,传统的经销商开始失业了。

三大电商和两大短视频平台持续加码下沉市场,M2C作为缩短电商时代边缘化的制造轻工厂与消费者距离的利器,成为农业外的又一必争高地。

3月23日,淘特总裁汪海宣布淘特上线淘特10元店、淘特100,两个频道内的产品,来自1688超级工厂以及淘特合作工厂。

电商在工厂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拼多多将小商品厂家直销的模式玩得风生水起,后起之秀如抖音、快手等新电商也频频出现工厂直播带货的现象,淘特也在工厂端层层加码。

“拼多多想要砍掉中间商,最后它才是最大的中间商。”一位经销商评价。

“很多客户会去淘宝上拿货,但实际淘宝上也是经销商居多,相对来说质量和供应都不稳定。和他们相比,我们可以去店里把产品现场展示,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李文来说,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工厂直销。“现在很多客户也直接在1688上找工厂拿货,线上电商渠道很多,工厂也开始直销。”

据李文介绍,一般来说,在1688上找工厂直接批发,餐饮店需要一次性把货拿完,会占据终端库存。“但如果工厂逐渐零售化,库存问题也将破解,我们更多客户资源将会被分食。”他对这个问题很关注。

理想状态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直销有机会适当提升工厂自身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在供应两端实现双赢。

据数据显示,在产业端淘特已吸引超20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超30万外贸工厂入驻。其中,13个工厂年销售额过10亿,阿里巴巴2022财年Q2财报显示,淘特来自工厂的M2C订单同比增长达到了400%。工厂直营的价值已经被验证。

不过,在时代的转换中,做为核心角色,工厂在变革中并不是一帆风顺。

01工厂大变革

“一方面,线上销售从图片到直播、导购到游戏互动,过程复杂需要专业化;另一方面,线上销售,订单量不均衡,生产组织能力跟不上,容易拖单,如果多生产容易库存积压。如果订单量大,物流发货管理也跟不上,容易错发、漏发迟发。”一位博主在视频中分享了M2C模式下,工厂自己开网店的难点。

对于工厂来说,传统的分销方法简单许多。

“工厂自己开网店投入很大,人力、精力、费用等等,不可控因素也比较多,而交给经销商来做操作模式要简单点。”某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告诉《商业数据派》,尽管目前工厂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直营店,但在决策之初,大家也曾有过很长时间的担忧。

“就几个企业(客户)就够我活好几年了,这些电商平台我都知道,但是我们没什么文化不会做运营。”一位生产线用品的小工厂老板也表示,在不确定性的挑战下,许多没有运营条件的小工厂不敢“轻举妄动”。

在原有的体系中安稳度日,还是跳出来直面消费市场过复杂的生活?这个问题或许曾困扰一些工厂。

然而,疫情的到来,让许多工厂不得不做出选择。

比如,一些代工生产外贸商品的企业因疫情订单骤减,国内代工工厂也遇到同样的难题。周洁所在的保定绒宝玩具厂也因为疫情原因,代工订单降低,“三年前,我们做了拼多多,去年又开始做淘特了。”

与世无争的桃花源生活,在生存难题下,也会变得激进,工厂端开启了“思变潮”。

“我们各个渠道都有做,拼多多、天猫、手淘、淘特、1688等。实际上,对于工厂来说,只要平台没有排他协议,我们肯定考虑多个渠道销售。”义乌市港悦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明透露,电商平台在推动M2C模式,也给了工厂很多机会。“原来工厂直销也就10%左右,现在占比已经达到25%至30%。”

“关于M2C这个事情,我们打算全力以赴。运营端会把工作更细分化,流量端做集中规划,我认为今年这件事一定会越做越好。”周洁对工厂直销的前景感到很乐观,这或许是此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痕迹。

一方面需要新订单,另一方面也需要清库存,工厂“电商化”需求已经被激发。但M2C的平台如此多,各个平台对工厂来讲又有什么不同?平台如何留下这批擅长生产而运营乏力的工厂?

02平台抢夺战中的真实世界

抢夺M2C战场,平台们使出浑身解数。

淘特提供托管服务,意味着工厂依旧安心管生产,商品的营销、销售、物流、售后全可以交由淘特处理。据数据估计,与天猫平台相比,淘特的直营模式为工厂店降低了20%—30%的运营成本。实际上,淘工厂和淘特10等都可以看作是全托管模式。

“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自己发货,后来平台告诉我们可以和云仓合作,快递费更低,发货效率更高,我们也加入这个方式。云仓每天可以发到晚上8点,我们工厂还是做不到的。”王明表示,和淘特合作走云仓发货很省心,一些商品也可以自己发货,这样整合的效率更高。

不过,工厂自营和工厂直营,仅有一字之差,工厂端的感受却千差万别。

“不想做零售了。我们做生产批发的来做零售,一做都是亏钱的。”张亮是一家日用品工厂的老板,在淘工厂直营店有过血泪史。“产品价格是平台说了算,平台要抽掉十一个点的佣金,今年疫情这么严重,很多地方停发了,这都要罚款。”用张亮的话说就是“一单赚五毛,平台罚五块”。

比如,在以淘特10和100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淘特直接与厂商合作,并且商品的标准由淘特制定。淘特运营总经理黄爱珠曾说过,“我们要保证商品品质不输品牌,但价格是工厂价。”

所以,尽管直营模式下,工厂可以减少自营路线的运营烦恼,也没有额外的运营服务成本,但是整体是被平台所束缚,而且终端客户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们附近的老乡同行也在做淘工厂,卖库存还行,卖常规货都是亏钱的。”张亮对电商零售依然心有余悸。

拼多多也曾推出托管助手,是一款在预设时间段和预算范围内对圈定商品自动投放,精准匹配站内流量的广告营销产品。相比阿里的零售全托管服务,拼多多更显著的特点则是聚焦在流量和营销层,更多琐碎的细则需要商家自力更生,这也的确符合拼多多“以量取胜”的风格。

“我们不做淘特,因为做不起来。别人不会下载淘特APP用,没有流量。”某工厂创始人秦吴分享了个人的判断。

“目前感觉,拼多多的流量表现也更好,不过在补贴层面不如淘特活动多。”从纸巾工厂的市场负责人林国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到工厂端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拼多多流量带来的红利。毕竟,在高性价比的小商品领域,拼多多有较深入人心的品牌感知度。

“买电子产品上京东,买小型日用品和一些农家水果蔬菜上拼多多,买衣服上淘宝天猫。”一位网友总结出自己的“购买原则”。

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声音。

保定绒宝玩具厂负责人周洁提出了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去年年底我们发现淘特的流量并不比拼多多少。而且,我觉得淘特比拼多多对商家更友好一些,淘特恶意退款还是比较少。”

除了流量,拼多多也在凭借“低成本”笼络人心。

“拼多多基本上没有佣金(拼多多针对销售额只收0.6%的支付手续费),淘特佣金各方面和拼多多没办法竞争。”秦吴表示:“如果淘特要和拼多多竞争,那他凭什么佣金收的比拼多多高?”

对此,林国也表示赞同:“拼多多的开店成本是低于淘特的。”

秦吴在淘特和拼多多的尝试都无疾而终,最后转向了淘工厂。

一方面,他认为淘工厂依托在淘宝上,流量更好。“我们花了佣金,排名可以在前面,搜索权重也可以提升。”他觉得从流量成本性价比上来说,淘特并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流量较好的拼多多上却没有更好的运营能力加持。

“拼多多,我们没做起来,主要是我们运营没做好。主力还是想在淘工厂,做便宜做不长久,淘系长久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有利润产生,不是一味拼杀价格。”秦吴解释道。

03倒逼轻工业数字化

走出舒适圈,轻工业也需要一场数字化革命。

电商席卷零售各个角落,将靠近消费者的下游端搅得天翻地覆,也正是因为电商搅局影响,越靠近消费者的零售端更早融入数字化大潮,相反,一直处于稳定地带的生产工厂却“落伍”了。

现在,M2C模式,不仅是电商企业的围城之战,也可以倒逼传统轻工业工厂的数字化升级。

与大型制造业更为显著的降本增效需求不同,大部分轻工业工厂尽管规模相对小,产品价格比较低,但是模式简单。通过电商直面消费者后,消费端的快速升级可以推动工厂的生产模式。

此前,上游新闻曾报道了一个案例:雅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入淘特后,不再埋头造车,而是按需生产。

“以前我们纯粹主打低价,加入淘特后,开始对产品品质、特点、性价比方面进行升级。”该公司的工厂电商业务负责人曾表示:“从最初做代工,到现在完全放弃代工,打造自己品牌。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对于工厂来说,直面消费者后:

一是可以在生产端实现“心里有数”的制造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通过消费者大数据的分析反馈确定哪些商品许多生产,哪些商品可以减量,摒弃了传统批量生产完再分发经销商的模式,减少库存积压的压力。

二是数字化运营能力得到提升,传统轻工厂离消费者很远,对市场感知度并不真切,严重依赖中间商。但上电商平台后,尽管有全托管服务,但是工厂也必须建立一套配套的人力资源体系。雅沁生物工厂有300多名工人,专门围绕电商做产品的就有200余人。

从生产方式和团队构成两方面,电商都可以倒逼工厂数字化升级成现代工厂。

Made In China 曾经成就了中国经济,但贴牌代工无出路。

随着产业链能力的增强和品牌意识觉醒,逐渐撕掉“代工”这一标签,打造品牌才是轻工业更明确的未来。想要打造品牌,就需要改变此前封闭的生产环境,让工厂直面消费者。

据全国工商注册信息,全国共有670万家制造业工厂,但制造业工厂流通数字化的程度还不到20%,工厂数字化潜力巨大。这个缺口也是电商平台的必争之地,淘特、拼多多都在不遗余力地下注。

打破发展围城,电商平台和工厂实际上是双向奔赴。

“浑水”拼多多

“浑水”拼多多

提及拼多多,喜欢它和不喜欢它的人总是站在颇为极端的对立面。对于这家“新电商”平台来说,最毫无争议的事就是它的身边总会存在种种争议。

聚光灯下,很多人厌恶拼多多,多年来关于其商业模式、引流手段、价值观、服务等多维度的质疑从未减退。

“烂电商”、“ 超级山寨平台”、“流氓”、“ LOW”、“不体面”、“ 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种种标签足以让它在互联网世界声名狼藉。

负面声音之外,同样有很多人喜欢拼多多。

比如在用户端,百亿补贴“真香”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市场竞争维度,拼多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综合电商“猫狗”格局、给市场增加了一份选择性和活力;下沉市场维度,拼多多满足了海量三四线城市消费人群价格敏感性高于其它的刚需。

拼多多这个案例无疑值得深思,它就像一湾“浑水”,以惊人的商业成绩搅动着明面上的争议满满,又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旋涡将自己拉入舆论的口诛笔伐。

在不同的视角当中,拼多多的形象往往南辕北辙,这种“不平衡态”预示了这家平台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在争议中发展。

在自我表述里,拼多多将自己定义为“新电商开创者”,致力于将娱乐社交的元素融入电商运营中,通过“社交+电商”的模式,让更多的用户带着乐趣分享实惠,享受全新的共享式购物体验。

可“浑水”日久,这条路能真的走通吗?

一个逻辑:争议源于能力缺位

在传统消费升级思维中,更好的商品、更好的服务是大势所趋,与之相对应的是更高的价格。

可最近几年来,拼多多几乎以一己之力将这种观念挑落马下。

诚然,下沉市场与消费降级的机遇挑战更多要归因于近年来全球经济大环境不佳、国内消费市场高低线城市不均衡、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过去忽略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等。

只是,拼多多的成功太具代表性了,它所取得的商业成绩直接让消费降级观念当道。

事实上,不论是过去马云所鼓吹的消费升级,还是现如今的消费降级,它们都是同一个消费市场的AB面,这背后的一切都是由消费能力与需求决定的。

在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大国中,几亿量级的消费升级市场一直活的很好,天猫、京东、盒马们的故事仍然还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同时还有曾被忽视、几亿量级的消费降级市场潜力凸显,这块市场是拼多多、快手们得以壮大的温床,也在持续吸引着其它互联网巨头们涉足抢滩。

可以看出,拼多多所匹配的下沉市场发展模式原本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下沉市场的事实逻辑当中,这类消费群体最为有感的是价格,只要价格足够实惠,其它消费体验都是可以让位的。

这才让拼多多实现了第一波原始积累,用户规模在这种消费需求对等和新一代社交手段与流量红利的加持下实现腾飞。

但满足市场需求从来与对错无关,随着拼多多走向国民平台之路、目标用户群体开始与天猫京东的用户产生交叉,争议的爆点开始出现。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消费升级与降级本就是统一消费市场的AB面,相关用户群体是会动态交集的。

由于持续增长的需要,以及平台向着综合电商的方向拓展,拼多多的用户群体中势必会涌入大量其它电商平台用户,这类被消费升级观念和多快好省洗礼过的受众要求更高。

而且,用户本身随着国内互联网进程的加快,也很容易在消费升级和降级之间浮动。

说的简单点,同一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他可能今天是下沉市场中精打细算的一员,只要够便宜怎么样都行;明天又会追求消费升级,希望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到了后天,价格优势和产品、服务优势他都想要。

在这种情况下,拼多多模式注定会陷入无休止的口水仗。

一方面,发声能力较弱、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基本盘给了拼多多保持现状的底气,只要它能够做到平台商品与体验让人觉着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它的争议都无法伤其根本。

另一方面,拼多多需要更多用户与客单价,它也在不遗余力地吸引高净值用户,可随着这类用户占比越来越高,有要求、爱发声、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他们将会成为拼多多发展之路上的极大变数。

这就形成了拼多多一边火、一边争议越大的现状。因为对于稍微有点消费升级意识的用户来说,拼多多的现状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这些人的消费语境中,即使你真的够便宜,那也不行;一边用你,一边并不影响我骂你、不信任你。因为除了价格之外,吃相、体验、服务、隐私等等同样重要,用商品的劣质、有害、山寨、盗版、服务打折扣来换取低价是可耻而倒退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拼多多目前的争议在根本上源于其能力上的缺位,它未能满足好一部分用户对消费领域多快好省的需求和期望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拼多多在产品、售后、服务等基本电商维度上的体验相比于一些竞品来说的确一言难尽,那么因此而换来的价格优势到底是不是一种优势和行业进步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不过当多和省的拼多多VS多贵好快的猫狗电商时,你可以说它们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旗鼓相当,但拼多多到底会在底气上天然不足。无它,说出去不好听罢了。

对于拼多多来说,如何服务好现有规模用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命题。

其中,下沉市场用户可以暂时不在意它的缺点,但迟早会在意;同时,更多有要求的用户非常在意它的不足,这个世界的商业准则和服务精神也非常在意平台在商品和服务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推动着拼多多迈入进退两难的分水岭:若将精力放在品质、服务上,它其实是拿自己不足跟天猫、京东们去比,各项投入又十分巨大,财务表现面临重压;若不变,则舆论和口碑雷声阵阵。

业已在规模上成长为电商巨擘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难以接受它依旧是那个“画风”粗糙、花花绿绿优惠促(套)销(路)堆满屏幕、平台产品难以信任、客服售后一言难尽的拼多多。

随着拼多多的“速度”不再神话、红利消散、增长降速,拼多多的那些永远砍不完的最后一刀、有条件的无理由退货、一言难尽的客服质量等槽点将愈发凸显。

一个可能:成也砍一刀,败也砍一刀

不难看出,争议满身的拼多多有暗面也有亮眼之处,我们无法通过它的部分能力缺位来标签化地推倒拼多多此前所取得的成功,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的商业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拼多多是委屈的。

考虑到帮助拼多多坐稳江山地位的流量用户们要么专注于便宜,要么压根没能力为拼多多发声,而一边用着一边骂着的竞品重叠用户以及拒绝使用、弃坑拼多多的人群规模不小,这常导致它在舆论端很吃亏。

拼多多自己也知道这点,它还曾借此自嘲为被黑的最惨的官方。

需要强调的是,舆论态度往往不会、也没有义务理解拼多多的这种委屈,特别是在在互联网领域,它的这种情况很危险。随着增长大于一切的时代成为过去时,舆论反噬和存量竞争势必将加剧用户对拼多多的反感。

以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律师刘宇航起诉拼多多“砍价永远差一刀”、游戏主播直播时号召6万粉丝一起砍一部手机而不得的舆论热潮为例,当砍一刀、砍单这类玩法成了人人喊打的“套路”代名词,依赖这种模式拉新的拼多多将更容易被标签化地认为不值得信任。

可怕的是,在了解完拼多多在砍一刀上有多“浑”之后,这种对于拼多多的不信任感似乎已经成为常态。

就像拼多多曾在法庭上自曝过的砍一刀原理那样,“因页面显示百分比位数有限,所以把小数点后有6位数以上的百分比,省略显示为0.9%,砍价页面显示的0.9%不是0.9%,而是0.9996437%”。

这种从数学上合理解释了拼多多砍一刀玩法、却置消费者情感于不顾的表述有让很多人意识到它对于技术玩弄人性手段的熟稔——一般来说,这种“算法人精”总会惹人讨厌。

新环境商业促销手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概率公示、信息透明、后台玩法公开早已成了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就连抽奖都要全流程透明,头部电商拼多多的无限砍一刀的确不该一而再地隐藏在中大奖式的诱惑下。

而这种过时又倒退的玩法是拼多多壮大的利器。

用过拼多多的人一定对此类玩法印象深刻。差0.1元、差0.01元、差10个金币、差1个金币、差0.1个金币、差10个钻石、差1个钻石、差0.1个钻石…不论是常见的拼多多砍一刀,还是所谓的高额返现,想必经历过拼多多套路毒打的用户都对这些词汇十分眼熟。

没错,即便是一名资深网虫、行业大难,你也很难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发觉拼多多到底有多“会玩”,因为在每一次仅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大字下,人性被琢磨的明明白白,“恭喜你,抽中提现一百元”之下,很多人看不见的是旁边几乎看不清的“有机会”。

而随着用户加入拼多多拉人大军,平台会不断地提醒你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近到的都是0.0几个计量单位,而后就是从0.01元到0.01金币即可体现…现金变金币、金币变钻石,再结合提现秘籍、福气满满…

当大家愈发不吃拼多多砍一刀的这一套,平台曾经亮眼用户增长态势自然也就一去不复返。

根据最近的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在该季度创下了上市以来最低的营收增长记录,各项用户增长数据也持续放缓。即便大环境不佳和规模体量已成可以对拼多多的这种表现稍加修饰,但拼多多所遭逢的用户信任危机的确是实打实的。

而且这种用户不信任正大有成为新一轮网络文化的趋势。“拼多多的尽头是微积分”、“这你得问拼多多”。

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在增长趋缓的现在,砍一刀事件会不会是拼多多就此失速的开始,若几年后拼多多走下神坛,那么“成也砍一刀,败也砍一刀”的语句可能会是那时回顾拼多多过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个疑惑:创新的成分有多少

从更大的维度来看,拼多多早已在营销模式和价格优势上证明了自己,但因此带来的隐患与问题能否为人所忍受、以及拼多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决定了它最终能走多远。

拼多多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市场经济的原理告诉我们,商家追逐利润、用更多利润实现更好的商品与服务是良性循环,有没有可能兼顾便宜的价格、优质的商品与服务?有,不断地补贴,或者等下一次科技革命到来。

那么一面低价、一面争议繁多的“中间态”能否为人所忍受?当然不行。

百亿农研、为几亿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商品平台是好东西,同时孕育出的假货、低质商品横行现状不是好东西,用更便宜的价格“保真不保新”、“售后打折扣”也不是好东西,品牌商家因此而压缩利润承担损失同样不行。

从长远角度来看,拼多多亟待解决的很多问题一直都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它就永远和创新商业模式无缘,只能算得上一个擅长拿捏人性、长于商业手段的争议平台。

拼多多的创新成分有多少?

从互联网化角度来说,它捏合中国消费市场制造商与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规模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点它是成功的。

可这件事是所有互联网科技巨头们都早已践行过的事,拼多多只能算是手段更加熟稔。

平台构建完成之后,拼多多迟早会从集中规模扩张和补贴拉新到收割利润的阶段,此时得看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能否在巨额补贴之外可持续,且帮助行业参与者实现整体提升。

真正的互联网创新应该是通过技术与规模创新来获得持续收入,同时可以帮助行业内原有企业降低成本、获得增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或更大的让利。

在这一点上,拼多多还未能证明自己。

营收与利润端,拼多多补贴式扩张的步伐还未结束;行业维度,很多品牌商家对于拼多多依旧抱有审慎态度,大量低价品商家借助拼多多可能也很难实现影响力跃升;消费者维度,低价筛选是个难题,低价与质量、服务的平衡标准还很难找到。

当然,拼多多以巨大的人力、技术投入所实现的一些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很多商家、消费者也确实享受到了红利,只是这种红利如果是以一种不可复制、不标准化、明天不知道会怎么样的视角呈现,那么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充满未知性的事。

近来,拼多多进入慢增长、用户溃逃的论调已经出现在很多人的视野。在此过程中,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能够以更加理性的目光看待它,比如成功之外也要有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理想,算法高明的同时也要建立长远商业模式、利润模式、为用户和员工创造更多价值。

发展至今,拼多多超级平台的身份和一湾浑水的现状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会提供滋生大量问题的土壤。作为获利商业体,吃瓜群众最不应该关心的问题就是它变得有多大,而是它能否变得越来越好。

阿里巴巴利润下跌75%,京东净亏损52亿,昔日的电商王者怎么了?

阿里巴巴利润下跌75%,京东净亏损52亿,昔日的电商王者怎么了?

根据财报数据,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三季度预估收入2449.1亿元,实际收入2425.8亿元,净利润204.29亿元,利润暴跌75%,被电商行业评为近十年来最差的财报,也是成立20多年来重要电商第一次出现利润负增长,而京东2021年第四季度预期净亏损0.65亿元,实际亏损净亏损52亿元,实际亏损远远超过预期亏损。

阿里巴巴和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王者,在电商行业是犹如灯塔般的存在,如今阿里巴巴利润暴跌75%,京东净亏损52亿,不禁让人反问:昔日的电商王者怎么了?

一、 基本情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商市场发展迅速,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成长,中国的电商市场日趋成熟,电商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消费习惯,网上购物也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购物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阿里巴巴和京东也超越其他电商,一跃成为电商巨头。

阿里在获得巨额融资后成为我国第一大电商巨头,随后,京东也发展成为电商市场的龙头企业。市场财经数据显示,两者的市值分别已经达到了2865.73亿美元和908.83亿美元。阿里和京东作为电商行业的领跑者,过去的业绩增长一直很高,可我们还是看到了阿里巴巴利润暴跌75%,京东净亏损52亿元,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 原因

1. 新兴电商平台的出现

不知道你看到“阿里巴巴利润暴跌75%,京东净亏损52亿元”的消息作何感想?很多人认为电商不再是朝阳产业,曾经,电商作为朝阳产业之一,催生出了淘宝,京东等线上购物平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2021年底,淘宝用户已经达到3000万左右,在淘宝上的交易额也超过5000亿元,在过去的12个月里,京东的活跃购买用户约为5.7亿。然而,在电商领域还出现了新的平台,淘宝,京东等也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

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出现势必会在电商行业分到一杯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88亿,占网民总数的87.8%,拥有庞大的流量,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线上消费模式。

2021年,抖音带货销售额超过10000亿元,快手年货节直播分享次数超过2.7亿,电商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越来越多,能分到的也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巴巴和京东旗下的销售平台势必会受到短视频带货平台的挤压。

2.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商行业已经渗入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空白市场所剩无几,用户增长和活跃度也趋于停滞。于是,阿里和京东把用户增长的美好期待寄托在下沉市场上,为了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打开下沉市场,阿里巴巴和京东相继推出淘特和京喜。

数据显示,2021年底,阿里巴巴国内市场的年度活跃用户已经达到9.79亿,与2020年相比,阿里巴巴增加了2亿的新用户,其中淘特为阿里巴巴带来了1.8亿的新用户增长量,可见,阿里巴巴新增的用户量主要来自淘特所打开的下沉市场。

同样,京东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京东新用户的增长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京东内部人员称:“京喜为京东贡献了最多的用户增长量”。从2020年到2021年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从4.7亿增加到5.7亿,增长的一亿用户里,70%的新用户来自京喜所带来的下沉市场。而且京东推出京东助农等业务,2021年底,农村的人均网购件数相比于2020年增速131%。

阿里巴巴和京东下沉市场的打开使电商已经渗透到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甚至连老人都已经学会网上购物,下沉市场的红利已经被挖掘殆尽。同时,两大电商巨头为了打开下沉市场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收益却微乎其微,开支增速远大于收入增速,未来长期的投入也就意味着亏损在增加。

然而,用户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2021年中央中央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的经济面临很大的压力,第四季度的GDP增长仅为4%,呈现出增长乏力的特点,经济不好,收入的减少也会使人们的消费减少,对两大电商巨头的收益也会有所影响。

而且下沉市场面临的消费者是三线以下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限,同时市场打开的难度更大,投入的成本也更多。

3.政府加大了对电商行业的监管

政府的态度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电商行业的监管会更加严格,严厉打击垄断行为,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于阿里巴巴的垄断行为处罚182.28亿元,不久阿里巴巴又被工信部处以6个月的整改期,这对阿里巴巴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部分电商已经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网购的商品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换货退货更是费时费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电商行业开店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要缴纳保证金,还需要支付曝光费用,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看到。

4.资本市场的冲击

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企业来说,投资大量的企业是增加财务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投资了500多家企业,这次利润的暴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所持股份投资公司的变化而导致收益减少,而且阿里巴巴第三季度的投资收益减少了200多亿。

中概股在资本市场的市值下跌也是阿里巴巴利润暴跌75%的原因之一。受反垄断,中美市场博弈,信息安全监管等因素的影响,中概股市场总值下跌10万亿,在市值疯狂下跌的情况下,拥有大量投资的阿里巴巴出现利润暴跌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

三、 总结

从客观的层面上来讲,电商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市场也不再是以前的电商市场,越来越多的电商也抢占其原有的市场份额,,阿里巴巴和京东市场份额的减少也意味着利润可能会减少一大块。

从全国电商平台的GMV数据上来看,京东增速25%,阿里巴巴增速仅为15%,而短视频增速远超过300%,这对于京东和阿里巴巴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随着新电商势力的崛起,两大电商巨头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如今的电商市场变化莫测,但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未成定局,对于京东和阿里巴巴而言要接受已经逆转的形势。

百度直播卷土重来,杀向抖音快手

百度直播卷土重来,杀向抖音快手

百度大改YY架构

金额高达36亿美元,百度史上最大收购案从2020年开始,时间过去快2年,至今也没有迎来最终结局。

这就是百度高价收购YY直播案,从2020年开始,本应在2021年完美收官的并购,在2022年的现在还是没有被正式审批。

然而,虽然还没有正式完成对YY直播的收购,但是百度显然已经成为YY新的“主人翁”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百度对YY直播进行了全方位架构调整,以建立独立的YY直播事业群形式,将YY直播原本的20 多个中心整合为7大业务部门。

据悉,七大部门具体包括:三大业务部(手Y业务部、SDK业务部、互动业务部)、两个中台(内容中台、研发中台)、两大支撑业务部门(公共支撑部门、职能业务部门)。

这是百度宣布并购YY直播后首次对其架构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YY直播和百度都有着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YY直播总裁、原欢聚集团高级副总裁张莹,百度副总裁、移动生态用户增长部负责人、互动文娱平台总负责人曹晓冬离职。

在这之后,百度集团副总裁、曾任百度战投负责人的何俊杰接管YY。也是在去年底YY直播公会生态大会上,何俊杰在内部正式宣布了上述组织架构的调整。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俊杰此次对YY直播的架构调整的力度确实比较大。调整大其实对百度和直播来说都是好事,调整意味着百度进一步将YY直播纳入百度的生态系统中,YY直播也能得到“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不管百度改革的动作有多大,也无法改变收购没有被审批的事实。

跌宕起伏的收购案

2020年,百度宣布要收购YY直播,以提升自己的直播业务能力,并实现多元化营收。当时YY直播在国内知名度较高,但是属于欢聚集团的YY直播,彼时受到国内直播业务监管变严以及竞争加剧,发展速度一度比不上欢聚集团的国际业务。

有一定知名度和忠实用户,有完善的直播基础设施,但是业务成绩有下滑趋势——这样的YY直播正中百度下怀,收购YY可以说是百度扩展直播业务的不二选择。

对于YY直播来说,有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的流量、资金加持,称霸秀场直播的可能性会大好几倍。

于是在2020年11月17日,百度正式宣布已与欢聚集团签署最终约束性协议,全资收购欢聚集团的国内直播业务,也就是YY直播。

当时百度称,该交易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这笔“双赢”的生意终于敲定,许多业内人士都对YY直播被收购之后的发展表达了期待态度。

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就在签订协议的第三天,国外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长达71页的调查报告,质疑YY当时所属欢聚时代营收造假。

浑水的调查报告指出,欢聚时代旗下YY直播近90%的营收存在造假情况。这90%的造假营收,有约50%的礼物打赏收入来自YY服务器,另外有约40%的收入来自外部机器人或者主播刷单。

“浑水”公司成功搅了浑水,调查报告发出当天,欢聚时代的股价就暴跌26.48%至73.66美元/股。

欢聚时代也做出回应,称浑水公司对直播行业根本不了解,公司可以提供海内外现金余额和银行存款对账单供第三方做现金确认。

最终浑水也没有成功做空欢聚时代,然而,这次做空报告也让更多人注意到百度收购YY直播案。有的人认为百度或许会停止对YY直播的收购,也有人认为百度如果还要继续收购YY直播是不明智的选择。

然而,百度并没有停止收购YY直播的步伐,这是因为百度在乎的从来都不是YY直播的营收成绩。

百度的一位高管就曾向媒体表示:“相比YY的品牌,百度收购更看中其直播基础设施的能力,未来或会与百度直播业务融为一体。”

既然做空报告事件也没有让百度停止收购YY直播,那么为什么到了2022的今天,百度收购YY案还没有被正式审批呢?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由于要强化互联网巨头反垄断,并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可能不会批准百度收购YY直播案,最终此案可能被拖延或者超过申请时效。

按此前公告,2022年3月31日,是百度并购YY直播交易协议的最后期限,至今没有审批通过的信息。下一步,百度和YY直播或将申请延期。

未来,百度收购YY直播能否成功还不得而知,不过,百度已经在布局其直播生态。

直播赛道,战火四起

百度在收购YY直播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直播平台——百度直播。

2020年3月,百度就在其百家号平台中推出直播功能,彼时百度还没有释放要收购其他直播平台的消息。

也许是受到收购案未被审批的影响,从百度直播和YY直播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YY直播还是致力于以往的秀场直播,而百度直播则侧重于知识科普、讲解类直播,两者的直播领域相差甚远。

从百度传出收购YY直播的消息已经过去快两年,国内直播赛道已经发生大变局。不管是YY主打的秀场直播还是百度的知识性直播好像都没有太大市场。

“直播+电商”模式繁荣发展,淘宝、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下场做直播带货,为直播带来了新的生机,直播的变现模式不再只局限于靠“榜一大哥”刷礼物,直播带货的盈利模式更加有效,也更加健康。

直播电商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秀场直播的监管加重,秀场直播已经失去当年的发展劲头,虽然不至于置于死地,但是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减带来了秀场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

虎牙和斗鱼抢占了游戏直播的市场,而YY所在的真人秀市场里也出现映客、花椒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百度收购YY案一直没有结果,那么YY很有可能由于长期的审批拖延而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而百度事先付给欢聚的20亿也不知会如何处理。

此次百度对YY直播进行的架构调整,看来还是没有放弃直播赛道,并且有意改变YY原有的生态系统,这或许会成为YY融入百度的关键一步。

未来,如果百度收购YY直播案被正式审批,YY直播定将迎来更大、更彻底的改革,到那时,我们就能看到百度宏伟的直播蓝图。

想抢天猫和京东的生意,这些互联网大厂凭什么?

想抢天猫和京东的生意,这些互联网大厂凭什么?

“抖音入局,混战升级。”

3月中旬,抖音发布一则《全球优选进口超市》招商合作规范,定向邀请跨境品牌商家入驻全球优选进口超市,品类涉及日用百货、酒饮零食、美妆护肤和母婴服饰等。

在其近两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布局中,进口端有了新一步动态。

最近,快手进口电商调整了“食品-营养健康”类目,新增“海外营养品”,仅对快手进口店开放,是细化旗下跨境进口业务的意味。

去年8月,快手电商发布公告,宣布开展进口电商业务,同样采取定向邀请制,商家入驻快手进口电商开放平台后,可以通过短视频及直播的形式分享商品。

互联网的尽头是电商——这句话在今天早已不是戏谑,而是现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上述短视频双寡头,从内容到直播,再至电商,没有边界。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也在加速自己的电商步伐。不久之前,美团电商中悄悄增加了全球购栏目,以售卖大牌及日韩美妆护肤品为主。

目前,国内的跨境进口电商行业内,形成了天猫国际+考拉海购“一超”与京东、唯品会“二强”,以及小红书、洋码头等分食者众的格局,当以抖音为代表的超级应用们加速入局,将迎来怎样的变化?

分 食

一个名为“全球优选进口超市”的抖音账号已经注册完成,详情介绍是“即将上线”。

抖音的跨境电商业务被提上日程是在2020年底,据晚点LatePost消息,张一鸣在年底的内部目标中提到,2021年的三个重点新业务方向分别是跨境电商、To B(企业服务)和LKP(办公硬件套装)。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时做。

抖音电商迅速反应,2021年初,就上线了“跨境商品”栏目,并在此后不断优化细则,入驻商家所售的进口商品,都被统一加上“全球购”标签。

根据官网,目前支持入驻的店铺类型共有四种,分别是品牌旗舰店、卖场旗舰店、专卖店和专营店。

第一种即品牌直营自有店铺,第二种的典型例子是屈臣氏,专卖店和专营店多是拥有品牌授权的普通企业店铺,其中,专营店可以不用拿到直接授权,保证二/三级采购链路凭证完整、正规即可。

全球优选进口超市是全球购业务旗下的一个版块,最大的不同是,邀请的商家直接是品牌,或国内总经销商、独家、一级经销商等。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此前只做“通道”,并不直接承接销售服务,这次,抖音直接把控售前售后,并进一步规范了商家的库存供给等环节。

在一系列明面上的大步伐之外,它的快跑“小碎步”也不少。

一位做抖音跨境进口商家入驻咨询的业内人士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在美妆类目,因为商家太多,平台目前只要腰部以上玩家,基本属于卖场旗舰店以上的“游戏”。

雅诗兰黛、兰蔻、科颜氏等美妆护肤领域的“硬通货”,在专营店限售,而普通的抖音小店,限售品牌更是多达上百个。

这不难理解,美妆一直是跨境进口中的热门品类。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4~2021年间,我国进口美妆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在2020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00亿元,2021年则增长至1600亿元。

竞争激烈,平台牢控主动权。

快手在去年5月开放进口跨境商家入驻,品类覆盖美妆/个护清洁、食品、钟表和奢侈品四大类目。

同样,它的跨境野心也在2020年显现——2020年11月,快手电商宣布,将联合菜鸟国际开展跨境物流合作。

毋庸置疑,两大短视频平台焦灼的背后,是沉重的电商GMV压力。

有媒体报道,2021年,快手GMV达到预期的6500亿元,相较2020年的3811.69亿元,实现了近两倍增长,但原本目标为7500亿~8000亿元,曾有下调。它的对手抖音,去年GMV约为7000亿~8000亿元,原目标是超万亿。

速 度

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去年4月发过一条微博,他在某地举办一场跨境电商论坛活动,做主题演讲,进行到一半时,警察来了,原来是因为限流,主会场外焦急等待的人密密麻麻。

刘润说,他们的疯狂,是因为论坛的主题:跨境电商。

在疫情对大多数行业造成不同程度打击的同时,跨境电商是为数不多的、受疫情影响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98万亿元,实现了15%的两位数增长。刘润提到的一个数据是,2021年一季度,相较2019年一季度(疫情前),跨境贸易同比增长了近300%。

抖、快两家,不会放任机遇流失。

对于两家短视频巨头来说,一方面,跨境进口是一块补齐电商版图的拼图,对完成商业化野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躬身入局之前,平台上已经有不少商家通过直播带货,涉入其中,且假货、售后等问题频出,它需要被规范及重新整合。

就在最近,另一家互联网科技巨头美团,也将触爪伸向了跨境进口。

在美团电商升级到底部导航栏后,近期,电商新增了全球购类目。新零售商业评论梳理发现,主要集中于美妆护肤和婴幼儿等跨境进口“刚需”产品,商家也以第三方专卖店为主。

上述跨境电商从业者表示,目前,他还没有接触过入驻美团的相关需求,相较于抖音,美团的流量实在是太小了。

还是以美妆品类为例,美团电商也有不少个体专卖店,所售商品包括LA MER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一线大牌产品,但并非全球购。

由此,美团的跨境进口,尚在粗犷的起步阶段。

根据艾媒咨询一份行业报告,目前,国内跨境电商进口零售市场份额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格局。阿里巴巴收购网易考拉之后,目前的天猫国际与考拉海购,以56.5%的占比牢据市场第一,其次为京东国际,份额为17.8%,唯品会紧随其后,为10.6%,余者如小红书、苏宁国际等,分食最后的蛋糕。

当然,后来者面临的问题不止于此。

除却抖音有了“全球优选进口超市”的步调,但是包括其在内,三家的全球购更多依赖的还是第三方卖家的入驻。

跨境电商最难的部分在于超长供应链,它包括保税仓、物流、海关、支付等多个难关,对于稳坐头部的天猫、京东国际来说,是长达数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对应了消费者在跨境商品购买过程中,看重的正品、售后、物流因素。

作为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迄今尚未摆脱“外卖”的品牌桎梏,电商是美团创立之初就存在的梦想,却在今天,还处于学步中,跨境,看起来是一个步子颇大的举动。

以抖音为例,它的全球购入口繁复,在“兴趣电商”的盘子内,更多依赖商家直播带货——未来,是品牌官方直播带货,需要考虑的是效率问题。

跨境进口零售产业在国内,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

以2014年为节点,之前是不甚规范的代购、海淘产业,2014年,海关总署发布“56号”和“57号”文件,逐步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免税等政策颁布,国内几家电商企业意识到机遇,开始入局。

其后,是各家平台根据零售行业的不同形势,进行的细化探索,包括行业的整合、淘汰,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调整。

今天,疫情的催化剂下,又有互联网巨头嗅到机会。固定的行业格局的另一面,是不同于往的逻辑:

短视频平台做直播,本身已经作为电商的一种业态被大众接受;美团不会轻易放弃电商的版图,况且,它不差钱。

更重要的,上述三大巨头拥有同样扎实的基本盘——动辄数亿的用户体量。

刘润说,所有的红利,都是短暂的供需失衡。疫情导致的突发性供需失衡,能维持多久?留给它们的红利不多了。

让渡隐私的个性化推荐,关还是不关?

让渡隐私的个性化推荐,关还是不关?

《黑客帝国》里,反叛军领袖墨菲斯向男主角尼奥提供了红、蓝药丸的选择,吃了红色药丸能从幻象中醒来,面对的却是痛苦的末日图景,吃了蓝色药丸则停留在幻象中,一切如常。

近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开始正式实施,涉及算法推荐的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红书、微信、微博等头部平台均允许用户“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不过,关闭后的使用体验直线下降,期待中的广告减少并没有发生,部分平台推荐内容一成不变。

用户希望关闭个性化推荐,恰如尼奥选择服下红色药丸。不过,用户光是找到关闭个性化推荐这个红色药丸的按钮就很费劲,而服下药丸后,用户并不能获得高质多样的内容,差劲的体验感、不见减少的广告,最终让用户选择还是打开个性化推荐,回到量身打造的算法世界。

为了体验,用户被迫打开算法推荐

当得知个性化推荐可以关闭后,朱腾立刻向观察者网表示了果断关闭的意愿,完成我-tab栏-设置-通用设置-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关闭-确认关闭7步操作后,朱腾主页右上方的推荐变成了精选。

“我的主页永远都是游戏和萌宠,想要点新鲜感,拓宽一下视野”,朱腾说,之前的推送有些“取悦过头”,他虽然喜欢打游戏和萌宠,但也想开拓视野看点不一样的。

与朱腾有类似想法的人大约在生活中占了一半。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4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功能,他们希望《规定》能遏制诱导过度消费(68.2%)、大数据杀熟(61.9%)、诱导沉迷(57.5%)、过度收集个人信息(46.0%)等方面的不良之风。

但关闭算法推荐,并不意味着能获得优质多样的信息推荐。朱腾刷了不到5分钟的非算法推荐视频,就默默把个性化内容推荐打开了。“怎么净给我推送疫情新闻”,朱腾抱怨,他猜是因为自己打开了位置信息,又身在疫情严重的吉林省的原因。

希望打破平台用算法织就的“信息茧房”,获取到新信息是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关闭后的内容推荐仍然单一且体验不佳。

某问答平台用户江鑫告诉观察者网,当获知可以关掉个性化推荐后,他也立刻就尝试了,但不论怎么刷新,首页永远都是同样的内容。他的直观感受是“好像没有一种通识的无差别推荐的内容,要么根据算法推荐,要么就不推荐,(平台)直接躺平”。

除了体验不佳而被迫打开算法推荐,更多用户并不知道可以关闭算法推荐,这与平台设置的隐蔽有关。有媒体测算,目前平台给出的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的操作在5-7步之间,步骤较为繁琐。而如果用户不刻意关闭,个性化推荐则默认开启,也不会给用户更新提示。

操作的复杂化,实际上是在为用户关闭化推荐设置障碍。有五年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工作经验的马竞对观察者网表示,“明面上放置了一个公平的可关闭按钮,但平台有很多办法诱导你不去选择关闭”,“这些平台的产品经理正在规划(让用户打开个性化推荐的)方案中”,他说道。

在观察者网的调查过程中,有用户直接向观察者网表示,“首先要找到这个关闭按钮就挺麻烦的吧?我不想费心思去找”。

此外,多位用户试用关闭个性化推荐后,表示广告推送并没有减少,一位短视频用户就对观察者网表示,自己尝试了关闭个性化推荐,但广告推送并没有变少,虽然这些广告不够精准,但体验并没有优化。

个性化推荐,让平台商业化潜力迅速拔高

平台之所以对关闭算法推荐躲躲藏藏,在于其商业化与算法推荐紧密相关。

马竞介绍,PC时代的算法推荐,网站分发的内容没有区别,用户完全是被内容吸引,用户达到一定体量后,平台会对依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年龄、性别进行粗略区分,打包成不同的用户库,然后分发广告。

进入移动端后,平台不仅对用户进行标签库的区分,对呈现的内容也进行了精细化。到这一阶段平台收集的信息可以无限精细下去,平台不再满足于获取个人信息,而是从用户的关系链、好友圈,商业化潜力无穷。

用户获得个性化内容推荐的同时,平台的商业化潜力也被迅速拔高。比如擅长个性化营销的抖音、快手等平台,在用户信息流中加入的广告和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通过算法进行精准营销,提升用户的购买率。而抖音和快手发力同城、好友等私域流量,也可掌握用户的关系网,进一步升级电商和广告等平台主流营收模式的增长潜力。

《哈佛商业评论》曾有报告指出,就市场营销而言,用户体验的个性化可以让投资回报率提升五至八倍,并将销售额提高10%以上。

通过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是平台提升商业化效率的另一维度。换言之,即通过“千人千面”产品服务,不断给用户提供命中喜好的内容,让用户产生“它很懂我”的心理,帮助新用户留存、转化付费,最终目的仍是提升商业化变现效率。

马竞认为,精准的算法推荐会让用户接受信息的即时满意度变高,从而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长、帮助新用户留存,平台的数据会更好看,商业化潜力也更高。

管理咨询专家、前尼尔森研究总监朱逸也曾指出,推荐算法是根植于网络商业中的底层技术,价值在于对过往商业效率的改善与提升,具体表现为讯息的精准触达、公众偏好的理解、商品与服务的迭代等,促使了商品、服务、社交在多元主体间的顺畅与高效。

但是,平台过分逐利势必会损坏用户的隐私或是利益,大数据杀熟就是典型例证。此前,滴滴打车手机越贵打车价格越高、携程订购酒店价格远高于实际挂牌价、美团会员配送费高于非会员等事件频发,实际上就是平台牺牲用户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更大化。

马竞认为,让用户即使满意度上升的同时,精准的算法推荐也会让用户的延迟满足能力下降,长此以往,用户的跳跃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都会被禁锢在算法之中。

平台需提供细化选择权,商业竞争应回归本质阶段

从法律层面来看,平台的举措已经在形式上满足了《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不能被视为违规行为。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律师表示,平台运营商基本都在政策中添加了“个性化推荐”的相关条款内容,条款内容上对于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进行了概况性的解释说明,也在客户端的设置中给用户提供了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的选择权利。

胡律师称,从上述调整可以看出,各大平台按照《规定》的要求相应调整自身的政策和功能,从形式上来说基本满足了《规定》的相应要求。

不过,形式上的满足并非领会《规定》的内核。《规定》出台是为解决被诱导沉迷、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用户痛点,维护用户利益。但目前来看,由于用户已经习惯甚至依赖个性化推荐带来的体验感,而平台也暗自助长这种依赖,或许将导致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并不能通过法规的施行得到解决。

未来如何避免算法变“算计”,更多要依赖平台对《规定》内核的领会和相关法规的进一步细化。

胡律师表示,《规定》实际上指导平台对个性化推荐进行可选择标签的细化操作,让用户选择哪些具体信息、浏览行为和隐私数据分享给平台。比如《规定》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但是平台并未提供更细化可选的个性化推荐选项,而是集中于一个开关按钮。

从法规层面来看,胡律师指出,《规定》中对于“用户标签”的含义并没有再进一步的明确,“用户标签”是否可以再细化为“内容浏览、互动交流、搜索、关注、浏览、下载及交易等标签”,使平台给予用户更加细化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依据的选择权利,而不是仅仅提供关闭或者打开“个性化推荐”功能的选择权,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商业化利益,平台和依附于平台的商家也需要转换思路。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监管趋严,国家对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渐强,依靠广告营销和平台浏览并非长久之道。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欧阳昆泼对媒体表示,“以擅长个性化营销的电商平台为例,在货找人的发展阶段,商家可以依靠精准推荐快速猎取用户,而重视营销和流量的卖家获得更大利益。但是在隐私政策和新规时代,失去‘瞄准镜’的互联网营销将会效果大减。”

欧阳昆泼表示,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学会多条腿走路,行业竞争也渐渐回归到本质竞争阶段。相比那些擅长流量的商家,专注产品和用户价值的企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产品力成为获取用户的关键因素。而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则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去落实与法律管控相关的事务,包括保护用户隐私、让用户有控制权以及算法推荐的审核和备案等方面。

《人民日报》评论则指出,平台的“算法”不能变“算计”。守好边界,让算法应用规范起来,才能让算法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也才能推动信息服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黑客帝国》中,现实世界由一个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机器极为智能唯独缺乏创造性,它们将人类“豢养”在矩阵之中,榨取人类头脑中的创新思维,钻研人类心理而后不断升级矩阵,希望最终通过矩阵革命获得独立,彻底摆脱人类。

当然,算法没有这般恐怖,平台通过算法追求商业化利益与用户的权益保护之间势必存在平衡点,而这还需平台的自觉与法规的细化,到实现这一步后,用户便也不再需要牺牲体验来保护权益,也不必面对红蓝药丸的选择了。

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网络空间向滥用算法说不

关闭某App的个性化广告时跳出的提示。

日前,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抖音、微信、淘宝、美团、大众点评、今日头条、百度、微博、小红书、腾讯新闻、哔哩哔哩、快手等App,均上线了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按键。但真正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多数App想要关掉个性化推荐没那么容易,要想真正对滥用算法说不,还任重而道远。

政策

直击痛点 向滥用算法说不

此次《规定》明确,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各类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监管范围内,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

《规定》的出台,可以说直击许多痛点。例如禁止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假消息不能被“个性化推荐”。《规定》还针对大家关心的用户权益保护问题,明确提出用户要有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此外,《规定》还明确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通过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并提供选择或删除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避免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针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规定》作出具体规范。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调查

算法推荐困扰网友

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不同用户打开手机能刷到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和新闻,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不少人吐槽,自媒体平台上的毒鸡汤、各类养生谣言,似乎长了眼睛,专挑老年人推送。而一些游戏类的内容,更喜欢推给青少年用户。除了千人千面的短视频平台以外,各大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搜索App的结果排序、浏览器中的推送消息,基本都运用了推荐算法。

小罗是福州一家企业的白领。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和同事午餐期间聊起网上颇热的“热饭神器”。下午回到办公室打开购物App,发现搜索栏和页面上已经推荐了“热饭神器”。“感觉自己被监听了,还挺可怕的,毫无隐私可言。”小罗说。

和小罗一样,网友“泰克罗”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某外卖平台的超级会员,本以为会员会比普通用户点餐便宜,但实际上他即使叠加了各种会员优惠券,仍然比普通用户的价格更贵。这让他一度十分郁闷,也向平台投诉过,却难有满意回复。“我还发现在购物平台上,相同的平台,一样的物品,我的手机页面上显示的比我朋友的贵了20元。”他怀疑,这是不是因为他用的手机比朋友的贵,由此被大数据“杀熟”。

体验

关闭推荐步骤烦琐

记者了解到,《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平台必须要在显著位置上线算法关闭键。记者体验后发现,各大平台虽然推出了关闭键,但要找到关闭键,却没那么容易。

抖音可以算是国内推荐算法的知名代表。记者尝试在抖音关闭个性化推荐时发现,要完成它,需要7个步骤。打开App、点击“我”、点击导航栏、点击“设置”、点击“通用设置”、点击“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点击“个性化内容推荐”右侧的关闭按钮。如果对手机App操作不那么熟悉的用户,在进行到第二步的时候可能就无法继续下去。

抖音也在关闭页面上明确提示:选择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后,仅会向用户推送与偏好无关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或广告。因此,一旦关闭个性化推荐服务,用户可能会看到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内容,使用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微信上,记者点击“我”,打开“设置”,进入“个人信息与权限”,再点进“个性化广告管理”,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关闭时出现了提示信息:“若你不想接受个性化广告服务,你可点击相关按钮进行关闭管理。若你选择关闭,你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但本产品将不再向你展示个性化广告,你看到的广告将可能与你的偏好相关度降低。”

记者又在淘宝上尝试关闭个性化广告,需要先点击“我的淘宝”,再点击右上角的“设置”,进入“隐私”里的“广告管理”进行关闭。关闭个性化广告时,淘宝跳出了与微信类似的提示。

而在大众点评上,关闭算法推荐需要依次点击“我的”“设置”“隐私管理”,然后选择关闭“接收个性化内容推荐”和“接收个性化广告推荐”,同时还设置了“清除历史个性记录”的按键。

记者同样测试了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想要顺利关闭推荐,操作步骤几乎都在5个以上。

网友

期待《规定》的整治效果

《规定》的出台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表示非常期待整治的效果,希望大数据监听、“杀熟”等行为能够逐渐杜绝。“普通百姓并不懂算法,对于平台给出的算法解释可能无法读懂。所以对于算法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很多时候会沦为摆设。”也有网友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监管和执法中能够更加给力,还网络更加清朗的环境。

福建景行律师事务所律师江一泓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如打赏主播、游戏大额充值等案例并不少见。而此次《规定》的出台也非常明确提出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算法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监管需要迎头跟上。期盼未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尽快形成各类具备可操作性的细则。

抖音生猛,张小龙以退为进

抖音生猛,张小龙以退为进

自2014年开始,微信公开课便被很多互联网人看做是“张小龙的个人秀”——人们总在新年伊始翘首以盼张小龙分享过去一年对于产品的思考。

遗憾的是,2022年1月6日张小龙未能如常出现在演讲现场,因此有媒体人打趣说这是一场“开了但没完全开”的微信公开课,这亦是会后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讨论略显冷清的原因之一。

可即便如此,近两届微信公开课均在不遗余力扶持视频号——重视程度上,2021年张小龙花50分钟讲解视频号,2022年视频号被定义为原子化内容组件;资源倾斜上,微信生态陆续向视频号开放多级流量入口,两年内便初步完成了基础建设、生态链接、商业互通。

等于说,图文向短视频演化的时代浪潮中,视频号扛起了微信二次发育的重担。

微信基因重组对抗“管道化”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这是张小龙在2012年提出的观点。2012年7 月 24 日,从下午 2 点多到半夜 11 点多,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 8 小时 20 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但张小龙这次演讲的结语是:“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事实上,这不过是张小龙自谦的说辞。微信13名创始成员之一曾鸣说过,“张小龙没有方法论,也从来没有理性地说出过一二三四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当时你会觉得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每次都被证实,这真是对的。”

如今,微信已成为近乎硬件平台的超级应用——其不受iOS、Android系统局限,是一个超高用户市场、超高频,同时又兼具社交关系链、统一账号体系、阅读习惯、支付习惯、购物习惯的成熟生态,堪称智能手机时代“水电媒”一般的国民级应用。

可纵然被互联网“封神”,张小龙仍在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坦率地说,“当时想法特别简单,我自己也不怎么用QQ,所以也需要有一个沟通的工具。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自己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转折发生在2018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冷漠的算法终究碾过了人本主义——当抖音、快手的增长曲线变得越发陡峭,其对网友注意力及时间的挤占也越发明显,而微信在图文时代由公众号奠定的绝对优势逐渐被解构,互联网流量格局正在被改写。

2020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甚至反思微信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公众平台在很长时间里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二是不小心将它做成了文章内容载体,使得其缺失呈现短内容的方式。”

这其实不难理解,整个微信生态里群聊、朋友圈是比较私密的状态,公众号则更多面向公众,而微信中那些不看公众号、不写公众号的人,他们获取信息和表达的需求长期未被满足。

对此,产品经理判官在相关文章中分析认为,“腾讯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即时通讯产品,卡位上游流量,以获得用户、商业化、投资的主动权,这套商业模式中社交关系链才是竞争力核心。而当产品用户数量、使用频次(频率+时长)、渗透率超过一定水平,社交关系链便会复制甚至迁移过来。因此,抖音、快手的体量已足够引起腾讯的担忧。”

尤其当抖音日活爬上6亿大关,腾讯手里的牌只有微视,应对招式依旧是流量+冠名+补贴的“三板斧”——先打开QQ空间、QQ看点、天天快报等流量入口铺路;然后在《创造101》《吐槽大会》等综艺植入高举高打;最后启动30亿补贴吸引达人入驻,甚至还拉来了马化腾亲自站台。

“如果换做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微博之战、搜索之战和电商之战,打到现在腾讯肯定已经交牌了。微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些悲壮,因为这是腾讯最不想交出的一张牌。”《晚点LatePost》在文章中写道。奈何微视的创立、关闭、二次返场皆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最终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事实上,腾讯之于短视频一直执念颇深——从微视、企鹅看看、闪咖、MOKA魔咔到猫饼、MO声、腾讯云小视频、下饭再到速看、时光、Yoo、酱油、音兔、哈皮、响风,腾讯先后推出十余款短视频产品,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产品皆难逃“出道即巅峰”的宿命。

最终还是张小龙站了出来,短视频在微信拜了码头,视频号于2020年春节前后正式上线。“对每个人来说,你去写一篇公众号长文章,或者你去阅读一些文字载体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你去发一条视频、看一条视频,这个门槛是很低的。”

正是基于此,我们才会看到去年视频号大范围放开后,创作者群体鱼贯而入的景象,毕竟视频号冷启动机制比抖音、快手更友好——即便是一个素人想开始做视频,不用再强依赖平台的资源倾斜,靠朋友们的推荐一层一层传下去,就能突破社交圈。

一位接近微信的人士向虎嗅表示,首先,视频号定位与公众号、小程序不同。“视频号跟公众号、小程序这种偏B端产品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其生产门槛更低、用户更下沉、内容更庞杂,可能成为一项颠覆国民阅读习惯的新功能。”

其次,视频号并非追风口。“视频号自上线以来,‘追风口’、‘流量防守’、‘狙击抖音’的论调从未间断,但微信2014年的6.0版本就上线了小视频功能,微信很早就关注到这部分用户需求,如今不过试图更好地去承载它。”最后,基因论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媒体总喜欢拿腾讯系短视频产品集体败北来鼓吹‘基因论’,但每个团队的产品都有原生基因,怎么能一棒子打死呢?”

视频号出现前,腾讯生态内的短视频立项都是“拍脑袋”,集团向微信要流量时即便张小龙再情愿,也要考虑到产品广告移植进来的生态互斥及用户的情绪反弹;但这一次,视频号不再以单独APP形态示人,内嵌于微信朋友圈下方(2019年微信公开课数据,朋友圈每天流量约为100 亿人次)。

甚至,从朋友圈到推荐、话题标签、搜一搜、看一看、公众号、附近直播均为视频号设置了入口,连私域端的关注、朋友、名片页、发现页、微信群、聊天对话框也可一键进入视频号。

外界一直疑惑微信团队为何如此不遗余力扶持视频号,2022年微信公开课给出了答案——团队对视频号定位是原子化内容组件,其代表了最佳的内容承载形态,用来承载视频和流媒体直播内容。

在这样的共识下,视频号持续迭代,释放40+种新功能,顺利将原本零散的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小商店、直播、投放等产品组件完成相互链接导流。毕竟,当视频号变成一个最基础的内容组件的时候,它自然会跟微信内其他原子组件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并在整个社交体系里面流转。这或许也意味着,微信正在进行一场基因重组。

深层次原因还在于,腾讯港股市值超4万亿港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想象力靠微信的估值在支撑——毕竟微信名义上是款即时通讯工具,但实际生态中附属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朋友圈、小程序、公众号、搜一搜、九宫格等等。

吊诡的是如此庞大生态反哺下整个微信一年仅仅产生数百亿营收(腾讯2021Q3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190亿元)。问题的症结便在于,微信不断迭代过程中已接近于一个“管道”的形态和定位(管道宽泛定义即不干预内容),变成了一个基础建设,这无疑与市场对其的期待存在巨大的差距。

微信要想拒绝沦为“管道”,只能在挣扎中迎着短视频浪潮自救——以重组短视频基因方式来对抗“管道化”,并学习抖音、快手的算法推荐来为池子里内容分配流量——你可以说这是张小龙跳出自身局限性,在微信之上迎接未来;也可以理解成张小龙也无法抵抗短视频对于流量格局的重塑和算法对内容消费方式的颠覆。

甚至,视频号与微信支付及企业微信打通、添加购物车、上线直播预约推广相当于为广告、电商带货、直播打赏创造了落地场景,在微信生态内构建出“短视频+电商+直播”的商业闭环。

对此,视频号创造营发起人周博云曾表示,“现在行业当中提到直播都会把它跟电商带货强绑定,标签化已经非常严重了,视频号并不是单一的电商带货平台,它其实是多元化、属性标签丰富的表达渠道。”

也就是说,视频号作为微信生态中目前为止最后一块拼图,必须补齐——其能帮助在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广告、电商有一定积累的用户完成资源联动。“底层逻辑是什么呢?一个典型人以群分的社群,微信中视频号的分享会特别顺畅,信任程度也比其它平台更高,也会带来更好的转化效果。”

2022微信公开课上视频号直播团队陶佳分享了视频号直播带货的销售金额的数据:视频号直播带货GMV在2021年末较年初增长超过15倍,其中私域占比超过50%;直播间平均客单价超过200元,整体复购率超过60%。

不过,接近微信的人士赵冉(化名)对虎嗅表示,小龙曾在内部说,做任何事情绝对不要第一时间去考虑产品商业化如何实现,而要先考虑用户的需求跟场景是什么。

“小龙打了一个比方,现在朋友圈里有几百亿的朋友圈广告,那做好朋友圈功能重要还是朋友圈广告重要?显然是前者。只有用户体量、用户体验、用户内容都能正向反馈,才可能产生商业机会,时机成熟商业化自然会变成用户需求,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抖音生猛,张小龙以退为进

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谈及算法时说道,“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用户迷信保健品就推保健品的文章,从KPI的角度最容易完成,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

也就是说,在算法强权的平台上,用户行为轨迹记录着情绪和欲望,最终算法会将它们编织成数据牢笼把你困在信息茧房中,而不自知。

为此,张小龙不由的感慨,“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AI技术)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这份克制在微信公众号主宰图文内容的时代堪称“优雅”。比如,自媒体“朝外大街061”就曾撰文写道,“微信订阅号创造了一个以社交分发为核心的写作生态;同时,微信也没有力推诸如B站的花火、微博粉条、抖音星图、知乎的知任务等通过卡流量、平台处罚建立起的‘税务机关’,不与创作者争利,构建起了内容迭代精进的正循环。”

而在抖音、快手为代表短视频平台不断蚕食网友注意力和时间的当下,这套创作模式正面临被解构的挑战——随着公众号图文创作者流失、转型,广告资源也向着抖音、快手等平台迁徙,微信不得不一再提升视频号的战略优先级。

如果说短视频是未来内容消费趋势,那算法便是未来内容推荐趋势,即便大如微信也无法与趋势为敌,张小龙终究还是妥协了。

尤其在抖音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微信公开课已经连续三届(2020~2022)只字未提公众号相关话题了。2022年微信公开课上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一搜、企业微信轮番登场,唯独对过去一年“地震”的公众号生态失声。

过去一年多,订阅号被改为瀑布流并不再按时间排序,“看一看”入口添加“精选”功能,公众号文章下嵌入“推荐阅读”。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微信订阅号正在进行一次更大的改版——订阅号栏目开始灰度测试读者未关注公众号内容。

这说明算法正在逐渐渗透进微信的基因,甚至不排除小众、严肃、深度的内容无法被算法宠幸时,其很可能被算法用更浅层、娱乐向的内容“劣币驱逐良币”。

而且,从微信押注视频号这件事来看,张小龙似乎开始重新审视算法和推荐的利弊,他曾在公开课上罕见地谈到“慢”的问题。“我很喜欢《孙子》里面的两句话,其疾如风,其徐如林,慢,不是我们想要的,视频号的速度才是微信该有的速度,我们下一年如果还是做得这么快,大家不要觉得有什么,这是正常的状态。”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此前视频号直播强行置顶朋友圈会被用户骂上微博热搜,视频号推出“附近的人”会被吐槽像极了早期陌陌的“回归”——单从上述两项视频号新功能迭代,明眼人便已看出其与微信自身迭代的区别:即微信迭代新功能总是内敛克制、追求合理性、不过多打扰用户;而视频号则简单粗暴、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蛮姿态。

不过,接近微信的人士王拓(化名)对虎嗅表示,两者运行在一套体系里,并不存在理念的差异。“小龙和团队更关注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真实需求是否被满足,就像此前的‘拍一拍’功能上线,刚推出来的时候一片吐槽,实际上‘拍一拍’数据远超预期,每天有几千万用户在尝试这种轻互动,大家非常认可这种人与人之间产生关联的微创新。”

甚至,他还拿张小龙在内部的分享举例,“视频号刚推出时很多人向官方吐槽,‘视频号为什么不能点静音’?这个问题小龙曾在内部解释过,‘当你打开一个视频号,默认为了看视频内容,那为什么还需要多一步骤去点开关声音呢’?我们不会为迁就用户想在开会时偷偷看视频号,就特意留静音开关功能,我们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可见,在张小龙看来,即便是短视频产品“约定俗成”的功能模块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当用户进到某个场景就是要保证能够获得某种信息体验,如果你不适合在那个场景打开视频号,你就不应该打开去看。注意,微信并没有剥夺你开会看视频的权利,只是说从用户需求场景出发,会非常细致地考虑到设置的合理性,并在功能上做出相应的取舍。

反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其生态内的短视频内容强依赖算法分发,本质上不过是基于用户兴趣偏好进行精准“投喂”,在价值取舍上是在钻营人性弱点,并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以求用户沉浸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爽感,来“杀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抖音、快手上短视频生态的丰盈是运营的成功、是算法推荐的成功,但会导致用户的沉迷,甚至会潜移默化拉高用户对于视频化内容消费的兴奋阈值——当用户越来越沉迷于即时反馈的爽感以及密集的梗时,就越发对一个完整故事、一段完整剧情缺乏耐心,短视频无疑对用户完成了新娱乐方式的驯化。

除此之外,短视频还长出了两种能力:一个能力叫社交语言,另一个能力叫数据智能——社交语言能保持用户对平台的黏性,如果你想停止使用,那就意味着会丧失很多朋友、同事之间的共同话题;数据智能指算法加持下平台的学习能力不断精进,即用户在享受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极度便捷时,也让数据轨迹成为个体难以逃脱的阿喀琉斯之踵。

微信虽然在逐步引入一些算法分发,但算法只是帮助用户做了信息的辅助筛选和效率优化,本质上订阅主动权依旧在用户手里,由用户自己来选择内容。

鉴于此,你会看到视频号没有一键静音,想静音要自己调节音量键;视频号也不像其他软件做全屏,想全屏要用户自己去拉;视频号更不会自动跳转下一条,想要继续刷要手动往上滑。

2022年微信公开课公布的数据中,美丽浙江、西城男孩、星球研究所爆款短视频过亿人观看,单条短视频破 500 万点赞,但将其放在微信生态下(截至2021年Q3,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达12.6亿)审视,视频号对于人和内容连接的效率依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毕竟,视频号在抖音、快手掀起的短视频+直播浪潮裹挟下进场,其内容深度和广度难以一蹴而就。

而且,视频号作为一款防御型产品,一位视频创作者对虎嗅表示,“它‘蹲在战壕里’的创新都是基于微信生态服务的进化而非基于短视频潮流和用户习惯的洞察,三者的用户时长差距(抖快用户时长接近120分钟,视频号35分钟)便能说明问题。”

不过,按照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的表达,“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这句话并没有过度强调平台的重要性,只不过将视频表达拔高到与图文表达一样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反垄断叙事浪潮下,随着“互联互通”工作不断深入,微信首要任务是完成对未来表达方式的占位——从视频号一系列迭代动作来看,服务工具、生态链接优先于内容生态。

这意味着,微信正在围绕内容消费场景补足此前生态缺失的基础能力——在短视频内容、流量和商业的竞争上,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朋友圈、直播、微信小店这些最重要的应用入口不断挖深微信的生态池。

毕竟,抖音直接将变现嫁接在流量上,不过是完成了算法推荐的流量转化,缺乏中间用户沉淀环节(互联网“三级火箭”理论中,流量、沉淀、变现才能完成自洽的商业闭环),用户消费需求并没有被沉淀下来进行管理,这无疑会让平台的客户价值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微信在推动商业化进程中,视频号变成了中枢和连接器,背靠成熟的微信生态和巨大流量池,顺利将微信的服务场景依次贯通,一方面加快视频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速整个产品链条和生态的流转。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微信视频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超过两年的时间了,在短视频赛道内已有抖音和快手两大巨头的夹击下,腾讯仍选择布局视频号,而随着时间过去,视频号又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又能否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在短视频的赛道中杀出重围呢?本篇文章作者为我们分享了他对于视频号的思考,一起来看。

作为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唯一的桥头堡产品,视频号最近动作趋于平缓,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运营层面。

今天,视频号已经诞生超过2年,它未来到底能不能打?

它在抖音和快手的夹击下能否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什么是它的铠甲与软肋?

这篇文章卫夕和大家来详细聊一聊。

先来看一看视频号的软肋——

一、视频号没能扭转腾讯用户时长下滑的趋势

在短视频领域的缺位是腾讯作为曾经的C端互联网王者错失的一个重要机会,它直接导致了腾讯在用户时长战场上的份额在下降。

十年前,腾讯也面临着一次不大不小的流量危机,彼时它在与新浪在微博战场上厮杀得极其激烈。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船票”——微信崛起之后,微博之战的落败显得不再重要了。

然而历史很难重演,这一次腾讯没有当年诞生微信那样碾压级的降维打击产品。

这一次,承担用户时长之战是和抖音、快手同维度竞争的产品——视频号。

那么,在诞生两年多之后,视频号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这是2020年12月和2021年12月中国互联网各公司产品的用户时长占比,可以看到——

至少在过去一年,腾讯的时间份额依然还在下降。

这个下降自有这个统计的2017年就开始了,彼时腾讯还占据了54.3%的时间份额,而2017正是抖音崛起的一年。

很显然,微信寄予厚望的视频号至少在目前还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腾讯在时间份额层面的下降的趋势。

与之相对,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字节和快手的份额还在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产品打通只是打通了功能层面的“形”,更重要的流量逻辑背后的“神”

视频号作为微信“原子级的内容组件”,在过去两年迭代功能超过40+的小步快跑下,目前已经和微信几乎所有的子功能进行了打通——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等等。

没错,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其实可以从出发点层面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流量层面的打通”,这包括公众号支持发送视频号内容、公众号视频号互相转跳、视频号支持挂公众号链接等等;

第二类为“商业层面的打通”,包括支持添加企业微信好友、支持转跳至小程序、支持小商店等。

我们逐一来分析——

首先流量层面的打通。

在我看来,打通公众号是视频号给予厚望的一个动作。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号是微信这个强关系产品里唯一的一对多的弱关系产品。

它天然和视频号一对多的产品定位相匹配的,而公众号本身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容生态,这个生态是视频号可以嫁接和激活的。

从结果上看,这个打通效果如何呢?

至少目前看效果是差强人意的,我这样说基于两点——

第一、截止到今天,尽管有不少公众号通过和视频号的打通获得了不错的流量,但很显然并没有很多出圈的大案例。

注意,我说大案例是像当年公众号咪蒙、罗辑思维、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独特模式。

那时候,公众号创业是的确是一波无比真实的热潮,今天的视频号很显然没能达到当年的高度。

第二、打通后并没有看到抖音、快手、B站的原生博主有计划批量地向视频号靠拢的迹象。

很多博主会全平台分发,但在视频号上并没有获得超出预期的数据和回报,因此大部分其他平台的头部博主其实还处于观望状态。

他们暂时将视频当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会更新,但不会投入精力去深耕。

因为从结果上看,他们还没有看到视频号引以为傲的社交分发在内容消费效率上的优势。

视频号打通公众号目前难说成功,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短视频和图文在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上还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公众号做的好的通常有路径依赖,在团队和基因层面不具备做短视频的核心能力,和其他短视频平台原生团队在竞争力层面差距明显。

视频号期望通过打通来激活公众号巨大流量的“丰满理想”在遇到了流量逻辑的“骨感现实”。

没错,视频号至今没能证明其孵化原生意见领袖的能力。

从2022微信公开课展示的视频号案例中,很多都是很难有普适意义的案例。

比如“央视新闻”、“美丽浙江”这类的官媒号,或者就是“神舟12号发射”、“孟晚舟归国”等这类极其特殊性直播事件,原生博主和原生模式难觅踪影。

有人说视频号本身就是更普惠更长尾的生态,因此你看不到头部,看不到案例。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快手也是普惠型平台,照样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元的案例,公众号也属于去中心化的普惠平台,同样挡不住众多取得过梦幻成功的标杆案例。

再来看商业层面的打通,比如支持小商店、支持小程序等。

它并非仅仅是功能层面上线支持就结束了,这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

“用户在微信里买东西的核心理由和动力是什么?”

“它和在淘宝直播、抖音、快手里买东西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独特的地方?”

这才是视频号商业化的关键和核心。

从2022年微信公开课的电商数据看,视频号团队只公布了“2021年视频号直播带货 GMV 较年初增长超过 15 倍”这样模糊数据,对实际数据三缄其口。

我们有理由合理猜测,目前视频号带货的成交量和抖音、快手依然差距巨大。

互联网一个被反复证明的铁律是——功能层面是是皮,更重要的是功能背后的运转逻辑。

目前看,视频号还需要继续努力。

短视频的三大核心是——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和内容分发。

而商业变现则和这三大核心相辅相成,只有商业层面有利可图,短视频创作者才会持续生产,之后的内容消费和分发才有根基,一直依靠”用爱发电“是不可持续的。

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的打通还只做到了功能层面的“形”,而背后的流量逻辑的“神”还需要找到更多的着力点。

事实上,一个产品是否有生命力,功能的多寡是其次的。

比如微信的朋友圈自诞生至今,几乎就没有改版过,再比如公众号也是,基本逻辑十年如一日,并没太多重大的改版。

但这两个子产品恰恰是微信最有生命力的功能。

没错,如果说当年的公众号横空出世是从山上往下推一块大石头,不需要太用力,顺势而为;

那么今天的视频号则更像是在平地上推石头,每一步都需要用大力气,并不容易。

三、视频号的互动机制并不利于算法分发

视频号和抖音快手相比,一个容易忽视的特点其强烈的社交属性,这个属性既可以让其在冷启动时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其算法分发层面则会成为一道枷锁。

什么意思?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用户在社交场景里表现的行为是存在失真的。

一个人在抖音里点赞的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可能单纯喜欢就行。

但在微信这种强社交的场景下,她会考虑——

“我点赞这个视频,我男朋友会不会看到?我领导会不会看到?我老爸会不会看到?他们会怎么想?”。

视频点赞可没有分组可见。

于是,视频号在点赞时用户会更倾向于更符合自身形象的视频。

比如,一位喜欢看小姐姐的男生可能点赞的是努力工作的热血视频,一个喜欢购物的女生点赞的可能是勤俭节约的正能量视频。

而可能这些视频他们自己本身都没看完,他们只是在通过点赞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而已。

因此基于点赞的分发其实是违背人们内容消费本能的,因此内容消费的时长必然会受到影响。

有人说,视频号有私密赞啊!

没错,私密赞本身就说明微信团队也意识到了以上这个问题,然而私密赞这个功能本身就是一个不优雅的妥协方案。

首先,用户有学习成本,私密赞是什么?都私密了,赞了有什么用?我赞了这个小姐姐真的不会有人知道吗?

这些都是用户互动的成本。

有人说,互动只是算法分发的一个维度,还有浏览行为、浏览时长、完播率等其他众多指标,微信的算法完全可以根据你看了什么视频而不是你点赞了什么视频来推荐。

没错,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问题在于社交分发是视频号和其他短视频平台的最大差异点啊。

当这个差异点被证明效率提升有限依然需要靠算法的其他维度去分发,那和抖音比较是没有优势的。

算法层面的调优需要数据积累,算法层面后入场者在效率上是存在明显劣势的。

社交分发在效率上失真,而算法分发则存在后发劣势,我认为这是视频号不温不火的核心原因。

没错,视频号很难,但如果我们由此就认为视频号会失败,那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视频号当然有的不仅仅是软肋,它还有铠甲。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号有哪些优势?

首先,作为微信的一个子产品而非一个独立的App,视频号能无缝地嵌入微信的几乎所有场景让它有着极其稳固的基本盘。

这个基本盘甚至并不建立在视频号这个独立产品的用户心智上,微信的用户甚至都没有感觉自己刷的是视频号。

他们只是在对话界面、群聊界面、朋友圈界面、公众号界面非常自然地消费视频,然后不由自主地往下刷,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完全基于下意识。

“原子化”的视频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种全场景的覆盖让视频号比抖音、快手在消费时间上更加碎片化,但它对用户内容消费层面的入侵会更加全面、深刻。

是滴,好的产品都是让人无感的产品,因为它本身就已融入生活。

微信是这样的一个无感的产品,现在视频号也在朝这个方向演进。

其次,在商业层面,视频号给微信的私域运营提供了一个新的流量起点。

私域变现是微信绕不开的一个重要标签,但请注意,私域是流量的终点而非起点,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私域流量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额外的场景导入,即用户不会平白无故成为你的微信好友。

目前私域的流量起点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线下场景,比如餐饮连锁引导顾客加个人微信;

第二类是电商场景,网上买东西的地址信息里必留手机号,商家可以通过手机号加个人微信;

第三类是其他线上平台的广告投放,通过花钱的方式在非微信平台投放广告并且引导加个人微信;

第四类是公众号场景,即通过公众号引导粉丝加微信。

可以看到,除微信公众号外,其他场景都不是微信私域的原生起点,也就是大部分的私域流量的起点在微信体系外。

而视频号则给微信体系内的私域运营提供了切实的场景,如今视频号已经支持企业微信名片了,即可以一键添加微信好友,这对于私域运营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好。

视频号的流量足够大,它在微信生态里有足够便捷、友好的体验。

因此,在其他流量平台想尽一切办法封堵用户加微信的大背景下,视频号是私域这个不容忽视的大赛道的一个重要杠杆。

其中的玩法值得业界重视。

最后,在基因层面,视频号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优势是微信团队细水长流的能力。

我曾经在《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一文中有过详细阐述。

没错,微信本身稳如磐石的基本盘让它天生就非常善于打持久战,这种打持久战的能力经常能做到后发制人。

最典型就案例就是微信支付,作为支付领域的后来玩家,微信支付在诞生之初并不占优,支付除了功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支付场景。

然而,微信支付通过春节红包、打车大战、线下推广等一系列产品和运营层面的创新硬生生将支付格局从支付宝的一家独大改写为支付宝、微信支付平分秋色,这就是细水长流的能力。

事实上,微信本身也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产品。

当年微信诞生时,小米的米聊已经诞生数月并且在用户数已经积累接近千万。

然而,仅仅数月的功夫,微信就通过几个重要的版本迭代超越了米聊并且在后续的竞争中一骑绝尘。

因此,尽管目前视频号目前在抖音、快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但我们应该对微信视频号保持耐心,对微信细水长流迭代的能力保持开放心态,静观其变。

四、总结

OK,用一个小逻辑总结一下本文——

当年字节跳动首先推出“火山小视频“来对抗快手,但并没有动到快手的根基,而打败快手的是另一个实验性产品抖音。

是滴,打败快手的并不是另一个快手,同样,打败的抖音的也不会是另一个抖音。

要知道,抖音至少在以下多个方面和快手构成了全面差异化——竖版大屏单列流、高清的画质、极强的音乐性、不计投入的强大运营、武装到牙齿的算法分发、偏向高线城市的增长策略……等等

因此,抖音对快手是一次全面的降维攻击。

如今,视频号除了社交关系这一个重要优势之外,其他层面还是和抖音、快手是同维度的竞争,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差异化。

服装店主,从传统电商出逃

服装店主,从传统电商出逃

“很多传统电商的商家在向直播电商出逃,有些甚至把年销过亿的传统电商店铺关闭了。”快手女装育商策略负责人陈书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钟学良是上述出逃商家的其中一位。钟学良所在公司2018年通过直播销售出去的商品占比为10%,如今该权重已经扩大到60%。

在服装零售市场增速放缓,以及电商渠道的渗透率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30-40%)的背景下,此时直播电商对传统电商发起冲击,这意味着服装类目的商家、平台进入“零和博弈”阶段。

“大家抢饭吃”

钟学良在杭州从事多年女装生意。

“2018年公司的销售额中,90%来自传统电商、10%来自直播;现在的销售额中,60%来自直播、40%来自传统电商。”钟学良告诉记者,销售渠道权重的变化,一方面源于公司的销售平台、重心出现转移;另一方面在于直播对于传统电商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前,钟学良所在公司的销售渠道包括抖音、快手、淘宝直播、唯品会、视频号等。

“直播前端是通的,不同的平台只是多个摄像头而已;后端也是通的,包括发货、客服等职能。营销团队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人负责。”钟学良表示,经过不断摸索,当前公司的销售大盘在抖音,一个月的销量在1亿多元,高峰时能做到2亿元。

然而,钟学良认为这几年的生意并不好做。2020年公司拥有1000多名员工,公司去年销量下滑30%的情况下,裁员的比例也有30%左右。

钟学良的感受是中国整体服装生意的一个缩影。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服装类零售市场成交额不断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服装类零售商品销售额从2003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071亿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该数值略有下滑,达3963亿元。

在服装零售大盘高位震荡的情况下,电商对于服装类目的渗透率也达到30%~40%的高位。阿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服饰行业线上金额渗透率分别为30%、35%、38%、40%、42%。

“服装和消费电子在过去十几年的电商发展中,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30-40%),而快消品、食品、尤其是生鲜,这些品类的绝对市场容量非常大,因为它们是刚性需求,每个家庭、每个消费者都需要,同时它们的电商渗透率相对较低。”今年2月,在阿里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高管表示,不同的商品类型根据商品形态、类别、性质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售卖方式和互动方式,直播是很好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对于服装品类在电商渠道渗透的放缓,陈书音认为,一方面服装品类起步最早,体量现在也最大,在达到一定体量之后,很难保持高比例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直播/短视频对于商家、产业带的渗透是不断加剧的。

在渗透率放缓之际,服饰行业在整个电商零售大盘的比重也在下滑。

以全年重要的促销节日双11为例,DT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连续五个双11,服饰鞋包类目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显著下滑,成为降速最快的类目。

“大家抢饭吃。现在的直播跟当年的淘宝、唯品会逻辑一样的,当时的市场竞争也很大。”钟学良举例称,一款连衣裙,A商家卖199元,B商家卖99元,C商家卖79元,卖到最后没人能赚钱,为了能挣钱,他们压减成本,把连衣裙缩短成了超短裙。

用户时长之争

在传统电商平台,几乎所有的类目基本是B店(企业店铺)蚕食C店(个人店铺),进而统治市场,但女装品类除外。

“女装是一个强个性化的类目,C店的市场大于B店,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因此,女装并不是一个品牌打法的类目,更多的是人群打法或者风格打法。基于人群、风格打法的基础上,真正做的大且长期持续的店铺,一定是红人店。”陈书音表示,消费者一般需要消费红人内容、认同价值观、进而消费红人店里面的商品,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直播电商模式让这个闭环更加顺畅,而传统电商在红人内容、销售商品方面是割裂开的。

例如,消费者一般需要在微博、小红人等内容平台观看红人的穿搭,再到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存在链路壁垒、利益壁垒等;而抖音、快手平台将观看红人穿搭,以及购买商品融为一体,链路更短,距离商品、红人更近。

“因为红人的审美符合最细粒度,能够最有弹性的去切割消费需求,而这种消费需求又反哺到供应链去切分,这才出现了更多的红人品牌和潮牌、设计师品牌。”陈书音表示。

一些传统电商平台也上马直播项目,但成效一般。

“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电商属于货架电商,吸引的是需求确定性的人群。传统电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红人主播的内容场景与购买场景大部分是分开的,比如早期淘宝主播的来源是微博。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红愿意在内容平台(比如,抖音、快手)上做变现,因为对于粉丝而言,这样的消费链路更短。”一位服装行业资深人士章亭(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传统电商早期也做直播内容场景,但用户心智仍停留在传统的货架电商,传统电商的天花板将它给限制住了。

除了内容与购买平台割裂,用户到传统电商平台停留的时间也很短。

对于传统电商、直播电商而言,其核心逻辑在于获取用户更多的时间,进而获得用户更多的消费力。例如,快手将视频内容消费场景植入到电商平台中,进而获得更多的留存用户的时间。

第三方研究机构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21年快手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07.5分钟、抖音为101.7分钟,位居位列,紧随其后的是哔哩哔哩(87.6分钟)、微信(85.4分钟)、小红书(55.3分钟)、微博(43.8分钟)。

“在传统电商的流量占比上,搜索、推荐、私域等代表着明确购物需求的流量占比已经超过了90%。换言之,用户除非已经有了明确的购物需求,才会去这些地方逛,而且每天逛的时间不会超过4分钟。”快手女装育商策略负责人陈书音表示,快手、抖音用户每天的停留时长在100分钟左右,在用户停留时间内,存在大量与电商直接、间接的联系。

红人直播可靠吗

与传统电商的图文形式相比,直播电商在用户停留时长、吸引粉丝数量、购货转换率等方面表现优异,受到商家的喜爱。

“现在传统电商的店铺基本都去搞直播,搞了直播之后,发现通过直播销售出去商品规模占比是大的。一些消费者原本在传统电商下单的,现在会跑到直播间去下单。直播其实是一个引流工具、销售工具。”钟学良举例称,一家传统电商平台的店铺原本月销售额为100万元,开通直播后,通过直播带来的销售额为60万元,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商家的月销售额为160万元,可能是120万元,换言之,直播给商家带来的增量为20%。

为了抢占直播这块新的流量阵地,一些服装商家可谓不惜血本。

以一件90绒长款带真毛领的羽绒服为例,2021年8~9月份的成本约为250~260元,到当年10月份的成本要接近400元。出现成本增加的原因在于:一、原材料价格增长;二、商家对于羽绒服在冬季销售量有很好的预期,进而备货;三、新冠疫情影响了生产端的产能。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冬季的天气不冷,这就造成了大量货品积压。一些商家为了防止资金链断裂,必须清货,正常的清盘价格是170~180元,在成本价基础上打三四折,有些直播间甚至卖到20~30元。

“一些直播间将羽绒服卖到一件20~30元,并不是因为成本低,成本还是几百元。之所以卖这么便宜,其诉求在于资金回流、引流。”钟学良表示,现在一个有粉丝沉淀的直播间羽绒服卖300~400元也能卖出去,但对于一个新的直播间而言,如果需要引流,就必须要有视觉冲击,卖20~30元,虽然亏钱,但把它当成了引流的工具,获得了粉丝。

2019年前后,钟学良所在公司的直播业务重点是跟达人主播合作。由于达人主播有流量,通过达人主播可以把货卖出去,但钟学良很快意识到问题。

“跟达人主播合作的费用很高,且不能形成复利。比如,今天达人主播帮忙卖掉300万元商品,但不确定明天、后天达人主播是否帮忙带货,毕竟带货能力强的主播非常抢手。”钟学良表示,他现在更看重店铺自播,因为店铺自播后的粉丝沉淀在商家自己的手里,有了粉丝、流量,商家自然就有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复利市场。

店铺自播对于商家、平台、粉丝都有好处。例如,一件商品商家通过达人主播100元钱卖给粉丝,到手只有80元钱,甚至只有70元钱,因为还有很多额外费用;在店铺自播渠道,商家可以80元钱卖给粉丝,到手的还是80元钱。

“传统电商面临的问题不只是瓶颈,而是下滑的问题。而对于直播等内容电商而言,在服装领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章亭表示,市场上还有大量具备强个性、强人设的网红,以及产业带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还没有得到商业价值、个人风格充分变现。